【亲子案例】应对孩子做作业拖拉:找准原因就有办法

标签:
育儿亲子案例爱的教育亦君工作室 |
分类: 爱的教育(新民晚报) |
改变做作业拖拉
强爸爸说,自己9岁的儿子自从上了小学三年级以后,做作业就越来越慢了,骂过也打过,可是效果不大。这位爸爸崇尚让孩子独立,反对陪读,说这样会扼杀孩子天性,养成孩子依赖。
欢妈妈说,自己女儿能力挺强的,学习成绩一贯名列前茅,以前做作业一向很快的,但现在做作业却越来越拖拉,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
聪妈妈说,儿子11岁了,快上初中预备班啦。可是做作业还是要自己陪在旁边,一遇难题就叫家长帮忙,要是不帮他作业就拖到半夜还完不成,真是拿他没有办法。
从心理学上来看,孩子出现不良行为,背后都有心理目的,家长只有仔细解读孩子心理,才能有效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都有着正向的把事情做好、获得别人肯定的愿望,因此,拖拉不是孩子的本性,拖拉的孩子一定有其不得不为的原因,拖拉说明孩子遇到了困难,他们的内心其实是有着负面情绪的。
我们在“家长咨询会”中充分讨论,鼓励这些家长运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回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拖拉的真正原因。
结果,经过进一步了解与沟通,这几位家长都找到了原因。原来强的拖拉是因为他的同桌喜欢做小动作,影响了听课效果,而读了三年级之后,功课变得越来越难了,他在学习中确实遇到了困难,需要家长的帮助。
欢学习能力很强,但她讨厌妈妈没完没了的增加课外作业,她认为自己不需要这些,但与妈妈沟通又不成,所以就以做作业拖拉来消极反抗。
而聪是因为习惯了妈妈的陪读,养成了“有问题就开口问”的心态,对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缺乏动力,变得依赖、懒惰。
最后,强爸爸通过老师给儿子换了座位,并且帮儿子补上了落下的功课;欢妈妈听取女儿意见,减少了强加给女儿的家庭作业;聪妈妈不再陪读,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培养孩子自信心,鼓励孩子独立;这三个孩子都改变了拖拉的行为。
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勇于面对困难,做事情不拖拉,家长的引导非常重要。正确的引导方式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跟孩子谈,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想出办法,鼓励孩子去尝试,与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刊登于《新民晚报*心理周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