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案例】爱的教育:问题孩子出国前须先经历成长

小留学生儿子
最近,萧明显比一年前年轻了很多,周围的朋友都说,萧近来精神焕发,好像换了个人似的;单位的同事和领导也普遍觉得,萧现在工作做得更出色了。而这一切变化,都缘于萧儿子去年的出国留学前的转变。
说起萧儿子,那可是萧这些年来最大的心病。儿子从小调皮聪明,学习不用功成绩却不错。小学时还挺受老师喜欢的,一切正常。可是自打进入青春期,上了那所名牌初中,问题就接连不断。青春期的儿子好像变得特别敏感,自尊心也特别强。因为聪明又喜欢看书,儿子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他反感初中老师的高压政策,对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也提出了异议。可是他不懂得如
何与老师沟通,学校本身也缺乏接受学生建议的渠道。因此儿子的一些想法经同学间传播,成了部分学生不服学校老师管教的借口和牢骚;而萧儿子,自然也就成了老师最头疼的学生。
于是,儿子成了老师批评教育的重点对象,也成了同学家长教育子女要保持距离的对象。儿子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先是以不努力学习来抗争,上课看闲书,作业不完成,学习成绩一落到底;后来,干脆就三天两头找借口不去上学。萧当时那个急啊,想了好多办法,就是不能让儿子有所改变。为此,常年在外工作担任远洋轮大副的丈夫埋怨萧没有管教好儿子,原本和睦的夫妻也闹起了矛盾。
儿子勉强参加毕业考试,拿到了初中毕业文凭。可是,任凭萧好说歹说,儿子死活不肯参加中考,最后,只能天天呆在家中。
万般无奈下,萧带着儿子来咨询室求助。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萧明白问题出在儿子学习能力强,看书多知识丰富,天性比较独立,是个有主见的孩子。但在萧的一贯疼爱纵容下,从小养成了唯我独尊,自以为是的个性,没有学会与别人如何相处。比起同龄孩子,社会化程度弱,心理比较脆弱。在学校与老师发生沟通问题后,家长只是一味责怪老师,没有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改变沟通方式,及时化解与老师之间的误会。
令人惊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萧儿子从一语不发,到打开心扉,倾诉自己这几年心中的委屈、愤怒和疑惑;最终意识到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提出了继续读书的愿望。而萧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做家长的能力,为儿子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根据儿子的情况和家庭经济条件,萧最后选择了送儿子出国读高中。经历了这段成长,萧儿子在国外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又恢复了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性,成了学校中的尖子生。前不久被评为澳洲某城市的“高中优秀国际生”,受到当地市长的接见呢。
——刊登于《新民晚报》心理周刊
点评:
在这个案例中,国外相对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虽然更符合这个男孩的个性,但出国前他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所经历的自我成长过程也是重要的一环。正是咨询师在男孩最困难时期的支持和陪伴,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找回了失去的人生动力,让他重新扬起了人生的风帆。而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简单地直接把孩子送出国,以为出国就万事大吉的做法,是有很大风险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