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孩子的捣乱行为
(2012-08-15 10:27:49)
标签:
孩子为何捣乱育儿 |
摘自亲子心理教育专著《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
一、孩子的四种行为目的:
美国精神医生戴克斯经过长期研究,将儿童的不适当行为依不同目的分为四大类:
1.获得注意
几乎所有孩子都有想得到他人注意的欲望。儿童学习以良好的行为来获得他人的注意,但是如果无法达到目的,则会以一些不当的行为来寻得他人的注意。例如:“人来疯”的孩子,父母被搅扰了,如以提醒或哄慰的方式纠正孩子所表现的不当行为,使他获得所想要得到的注意。以后,他可能会再以相同或类似的行为来求得注意。如果父母以打骂来纠正孩子,也可能会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因为有些孩子认为唯有得到他人的注意才有归属感,即使得到的注意是负向的也比被忽视要好。
2.争取权力
有些孩子寻求权力,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在他们发号施令时,才能控制父母,才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父母想要控制子女,而孩子也想要证明自己能做自己所想要做的,也能拒绝别人要求他应做的。
在父母与孩子“争夺权利”的战争中,没有赢家。如果父母放纵孩子,让孩子在争取权力中获益,孩子以后会以各种手段越来越争权。如果父母严格控制孩子,孩子渐渐觉得无法反抗父母,他们可能会改变对权力的渴望,而转向第三个目的―― 报复。
3.报复
一般来说,孩子追求报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不被注意的,是被拒绝、被排斥的,只有当他伤害别人时,才会被看重,也只有以残酷与讨厌的行为出现,才会获得一席之地。
当孩子有报复心态时,父母常会觉得受到伤害,认为应当惩罚此种心态或行为。而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可能使孩子寻找更激烈的手段来反击,或是另选一种武器来报复。如果孩子觉得自己被打败,则会以另一种自暴自弃的行为,寻求他人的原谅与同情。
4.自暴自弃
自暴自弃的孩子,常常是因为受到极多打击,对自己非常灰心。他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来保护自己,使别人不再对他存有任何期望,也藉此逃避责任,省去了许多责备与不安。
二、孩子的四种行为模式
根据戴克斯的分析,孩子为了达到以上这些目的,可能用建设性或破坏性的方法;也可能用主动性或被动性的方法。而孩子是选择用建设性还是用破坏性的方法,主要是看大人对其行为的反应,即行为的结果,如果用破坏性的行为可以让他觉得受到重视,他就会用破坏性的行为来达到目的。
此二种方式排列组合起来有四种行为方式,即:
1.主动-建设性:如在学校成绩优良、活动出色。
2.主动-破坏性:如行动粗鲁、反抗、叛逆等。
3.被动-建设性:如听话、乖巧、可爱。
4.被动-破坏性:如懒惰、固执、自暴自弃等。
三、孩子行为方式的转换
戴克斯认为,孩子的行为方式是会转换的。当孩子以建设性的行为方式无法得到他所期望的反应时,就会转变成破坏性的行为方式。如一个孩子以学习成绩出色来换取父母的重视,如果父母认为学习成绩好是理所当然的,没及时鼓励,孩子可能会在某次考试中故意考个坏成绩来引起父母关注。如果父母仍没反应,孩子就会故意跟父母顶嘴,或故意做父母反对的事情,以与父母争夺权利、甚至报复的行为来引起父母重视自己。
因此,父母能否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目的,并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反应,是能否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