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27日
(2012-07-27 10:15:23)
标签:
孩子心理特点育儿 |
学龄前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摘自吴亦君老师亲子教育专著《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学龄前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极为重要的生理、心理发展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智力和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时期形成的。
对学龄前期家长来说,首先要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完成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
一、身体发育
1.体格:这一时期,孩子体格发育速度相对减慢,达到稳定增长状态。每年平均身高增长5— 7.5厘米,体重增加1.5—2.5公斤。
2.脑和神经系统:到6岁时,几乎所有皮质传导纤维都已髓鞘化,脑和神经系统已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
3.动作:更加协调、准确。粗大动作可以形成正确的跑步姿势,准确移动脚步和躯干跨越障碍物;精细动作可以解纽扣,解系鞋带。
二、语言发展
1.词汇量:从游戏、电视中学到大量新名词,词汇量增加速度为一生中最快,可达3000—4000个。已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方位词,知道较复杂的方位关系。也能正确理解时间概念。
2.人称:随着这一阶段儿童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人称代词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孩子的语言中,6岁儿童已能分清“你”、“我”、“他”的区别,能正确运用人称代词。
3.自言自语:经常在伴随动作、游戏、思考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出现,往往把内部思维活动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一时期自言自语发生率最高,以后逐渐下降。
4.句子:已学会使用简单和复杂的句子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用语言与别人交流没有障碍。
三、注意力发展
1.被动注意:这时期的儿童注意力仍是被动注意占优势,只有被注意对象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才能引起注意。因此,卡通片最能引起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注意。
2.主动注意:学龄前儿童的主动注意必须克服外界环境的各种干扰才能达到,3—4岁儿童的主动注意时间仅为10分钟,而5—6岁儿童也不超过15分钟。因此,不宜要求这个时期的儿童进行长时间的知识学习。
四、记忆发展
1.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学龄前儿童的记忆还是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在这个阶段开始萌发。
2.具体记忆和抽象记忆:对具体形象的内容有较好的记忆,而对抽象的内容则记忆不足。
3.潜隐记忆:这时儿童记忆的另一特点是将自己幻想中或故事中的内容与自己经历混为一谈,心理学上称为潜隐记忆。家长往往误认为孩子在说谎,其实这是这时期儿童记忆的正常现象。
五、思维发展
1.预见性:与婴幼儿相比,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已明显摆脱了动作的束缚,也就是说在动作之前对动作的目的已有了一定的预见性,但仍离不开实物和实物表象。
2.想象力:此期的儿童热衷于做游戏和讲故事,想象力丰富,思维活动通过各种游戏、讲故事等活动获得发展。
3.概括能力:学龄前儿童虽已能对现实中经历的事物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再加这时期儿童的记忆特点,往往用自己的逻辑和臆想进行判断和推理,还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情绪发展
1.情绪体验:学龄前儿童已差不多能体验到成人能体验到的所有情绪,高兴、满足、悲伤、紧张、害怕、恐惧等等。此阶段不良情绪体验主要是恐惧和焦虑,孩子受到批评、与家人分离等引起的焦虑;对电视、故事中恐怖事物及想象中的魔鬼等的恐惧。
2.情绪控制:这时期的儿童缺少情绪的控制能力,各种情绪都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上,需要通过大人对他情绪外显行为的反应,来辨认自己的情绪,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七、性心理发展
1.性别认同:此阶段是儿童发展性别认同和形成性别社会规范的关键时期,主要通过选择玩具和游戏来反映性别角色,认同自己的性别。
2.俄狄浦斯情结:按照弗洛依德(Sigmund
八、个性发展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认为:儿童的个性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具体说,就是要解决一对矛盾。矛盾解决得好,就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解决得不好,则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
1.中心发展任务:学龄前这一时期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是父母,人格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关键是建立同性权威和儿童认同的对象,正确解决恋母或恋父情结。这一阶段,家庭关系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不能建立同性权威认同,长大后会出现性别混乱。
2.主动感与内疚感:主动感包括“雄心”和责任感。这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是游戏,父母对儿童有目的性和导向性的活动的支持,有助于孩子主动性的发展。如果父母对儿童施加过高的要求,儿童就可能体验失败,产生罪疚感,形成自卑、畏缩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