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丢失在哪里
(2012-01-20 11:21:48)
标签:
准妈妈丢失幸福育儿 |
分类: 爱的教育(新民晚报) |
爱的教育
幸福丢失在哪里
刊登于 2011年12月14日《新民晚报》心理周刊
英子今年28岁,学业、工作有成,还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目前刚刚怀孕,老公对她关爱有加,在大家眼里,她是个幸福的准妈妈。只有英子自己心里明白,其实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自从怀孕后,周围那么多人照顾、关心自己,单位领导还特地为她减轻了工作量,这些在别人看来非常幸福的事情,却在英子心里引起了某种罪恶感,有时甚至觉得讨厌别人的照顾,前几天还莫名其妙地对着体贴入微的丈夫发了火,说他这么小心呵护让自己很有压力,叫他滚一边去。话一出口不仅丈夫大为震惊,连她自己也吓了一跳,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啦。
只有一点英子很清楚,她知道自己心理上出现了问题,于是就来工作室寻求帮助。其实英子明白,自己一直就是个不快乐的人。不知怎么的,令人羡慕的学历、职位、家庭,那些在别人那里可以带来幸福感的东西,在英子的心里却始终引不起幸福的感觉。虽然英子从小学习成绩出色、工作也努力有成就,又找到了体贴的丈夫,但这些只是英子在努力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并没有给英子带来成就感和快乐。她的内心,始终是焦虑而缺乏安全感的。
从心理学层面分析,英子感受不到本应该感受到的幸福感,是由于她内心有某些障碍,而障碍的形成,与她幼年的成长经历有关。经过一些心理学技术的引导,英子终于想起5岁时发生的一件往事。当时还没有上学的英子,被妈妈逼着练习写字、做算术,而年幼贪玩的她,有次乘妈妈不在家,偷偷溜出去与邻居的小朋友玩,为逃避惩罚,还说谎骗妈妈说作业本找不到了。那次英子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妈妈狠狠地打了一顿,让她记忆深刻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疼痛,更是妈妈当时伤心欲绝的哭喊声。即使是时隔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英子想起妈妈的哭喊声仍然浑身战栗,她永远忘不了妈妈用哭声喊出的一句话:我们孤儿寡母,要想有出息就不能贪图快乐。英子害怕妈妈如此伤心,从此一直拼命努力,终于有了出息,但却再也没有了快乐。
心理学相关研究理论认为,不良的信念是造成情绪困扰的根本原因。英子幼年的经历,尤其是妈妈把“有出息”与“快乐”对立起来的信念,让她内心对幸福和快乐树起了屏障,一旦感觉到快乐就会有对不起妈妈的负疚感,正是这一错误信念和负疚感使她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知疗法治疗,英子最终找回了自己的幸福。但英子的经历却告诫家长,要注意孩子小时候的信念灌输,千万不要让错误信念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