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价还价的小强
(2011-02-12 11:21:59)
标签:
物质男孩育儿 |
分类: 爱的教育(新民晚报) |
爱的教育
讨价还价的小强
刊登于 2011年1月26日《新民晚报*心理周刊》
自从他上小学后,每次考试前,父母为了鼓励他考个好成绩,都会承诺一些奖赏。小强呢,也还算学习努力,因此学习成绩不错。可是,父母渐渐发现,小强越来越习惯于跟父母讨价还价。后来发展到对父母提出的任何要求,连叫他去倒个垃圾,都要奖赏回报。父母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决定改变做法。这次学校期末考试,因为父母没有答应他放假去香港迪斯尼乐园的要求,结果小强考试成绩大大退步,英语破天荒开了红灯,连老师都说大跌眼镜。父母责怪小强不用功,可是小强说,他也化时间复习,但不知怎的,老是提不起精神,没有奖赏他学习就没有了动力。
与小强谈话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下午,这个11岁的男孩告诉我,自己是个典型的“物质男孩”,家里经济条件不错,自己从小受父母宠爱,只要学习成绩达到父母要求,基本上自己提任何物质要求父母都会满足。这次被父母拒绝了假期去香港迪斯尼的要求,感觉很意外,情感上也很受挫,担心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爱自己。说到父母的担心,小强说现在是经济社会,做什么都讲回报,自己学习很辛苦,要父母给些奖赏也是情理之中。当我问小强,他这么辛苦努力学习究竟是为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奖赏时,小强一下子愣住了。看来在这个男孩的成长经历中,从来没有得到过承担自己人生责任的教育,他自己自然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单纯以物质奖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鼓励,会使孩子失去他个人的价值,错误相信其个人价值在于取悦他人从而获得奖赏。这样的孩子对父母奖赏的胃口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父母无法应对。而且,对孩子来说,奖赏只是一种外在的推动力,如果估计得不到它,孩子就会放弃努力。小强的父母从小以物质奖赏作为对孩子努力学习的回报,这样的教育恰恰让小强错误地以得到奖赏的多少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养成了与父母讨价还价的交易式亲子沟通模式,却完全忽略了自己的人生责任。改变小强,需先从改变父母的教育方式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