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狂”儿子
(2010-05-28 10:02:47)
标签:
家庭关系模式儿子名牌客体教育 |
分类: 爱的教育(新民晚报) |
爱的教育
“名牌狂”儿子
刊登于 2010年4月28日《新民晚报*心理周刊》
那天在街上看到旺反复纠缠着妈妈,蛮不讲理地要求妈妈帮他买名牌衣服的样子,真的差点以为站在眼前的是个只有三岁的小男孩。当时旺妈妈万般无奈而又极不愉快地屈从于儿子一个又一个购买要求,直到手中的一张信用卡严重透支。而旺还是意犹未尽地纠缠着,责怪妈妈舍不得为自己花钱,口中反复说着同一句话:“我是你唯一的儿子呀,你的钱不给我花又能给谁花呢?”旺妈妈无可奈何地看着不懂事的儿子直叹气:“他每次出门购物都这样,真拿他没有办法。”
当大家诧异于这个生理已经发育成熟的二十岁的小伙子,心理发育却如此的幼稚时,一位朋友说出了其中的隐情。原来旺生活在离异家庭,父亲在儿子两岁时抛家别雉,只留下妈妈与儿子共同生活。在母子相依为命的十八年中,母亲因为自己的婚姻破裂而对儿子怀有歉疚之心,为了弥补儿子父爱的缺失,也为了不让旁人轻视自己的单亲家庭,妈妈拼命努力工作,赚取高薪来满足儿子物质上的要求。在妈妈过多的溺爱和无条件满足中长大的旺,对名牌服饰的占有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直至完全超出了妈妈的经济能力,他仍然不知满足。
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用简单而形象的解释,那就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在一个平衡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中,“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自爱。“内在的小孩”爱“内在的父母”,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爱别人。 而假若关系中一方过分强大,而另一方过分虚弱,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出现心理问题。被父母溺爱的孩子, “内在的父母”就会过于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会过分强大。表现现实生活中,这个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明白,父母的过度溺爱,正是妨碍孩子心理成长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