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
“假小子”的烦恼
(刊登于2009年4月22日<新民晚报*心理周刊>)
当宣大大咧咧地在我面前坐下,习惯性地翘起大腿时,我望着眼前留着寸头,穿着一身运动服的初中生,一时竟然忘了坐在面前的是位青春少女。看她的动作、坐姿,与人交流时的言谈举止,分明就是个标准的男孩。宣大大方方地向我介绍自己,谈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竟然是混在男孩队伍中踢足球。宣说自己从小喜欢玩枪,做游戏从来就是与男孩轧堆,一般女孩喜欢的玩洋娃娃、扮家家之类,自己从来就看不上。女孩的矫揉造作让她讨厌,男孩的勇敢和豪爽令她欣赏。从小她就与男孩称兄道弟,男孩也接纳她,从不把她当女生看待,与男孩混一起,感觉特爽。问题是妈妈觉得现在她长大了,该有个女孩样,再做“假小子”不合适,不许她再跟以前的那帮兄弟们一起玩;更恼人的是,妈妈竟然怀疑她有心理问题,而她倒是觉得,是妈妈因为到了更年期,自己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我为宣做了测试,发现她在性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基本正常,并没有妈妈怀疑的性倒错现象,只是在女性性别角色的认同上有些偏差。而出现这样的问题,与宣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宣两岁的时候,妈妈因为公派出国留学离开了她。妈妈在英国一呆就是八年,在宣从两岁到十岁的成长经历中,妈妈的角色几乎是个空白。宣的爸爸是个大学教师,虽然他为支持妻子出国留学发展,毫无怨言地独自承担了照料女儿的重任,妈妈也经常打电话联系,托人带东西回家,八年中几乎每年回国一两次;但在宣小时候的记忆中,妈妈始终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宣十岁时,妈妈载誉而归,在一家跨国大公司担任了很高的职位。回国这四、五年来,妈妈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宣依然每天放学回家与爸爸作伴,很少见到妈妈。直到最近,妈妈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女儿,还是改不了“假小子”的样,担心女儿出现问题,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我告诉宣妈妈,宣出现这样的偏差,是因为她从小一直没有妈妈的陪伴,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始终缺乏女性角色的照料。虽然爸爸很负责任,在各方面尽心照顾,但爸爸的努力弥补不了妈妈缺位给女儿成长带来的损失。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妈妈角色的影响,妈妈是女孩完成和认同自己女性角色的榜样。而缺少妈妈陪伴的宣,错误地把她身边的爸爸当成了自己行为的榜样,不知不觉中她的女性角色错位成了“假小子”。幸亏宣还刚进入青春期,她的自我人生角色的认同还刚刚开始,只要妈妈明白出现问题的根源,愿意为女儿的健康成长暂时牺牲些工作,多留些时间陪伴女儿,多与女儿沟通,女儿的问题应该可以圆满解决。
作者: 亦君工作室主任
吴亦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