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
妈妈的中考“竞赛”
(刊登于2008年4月16日《新民晚报-心理周刊》)
一年一度的中考又快到啦!每年的中考,其实不仅仅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比拼,也是孩子家长间的一场“竞赛”。
一年前,我的大学同学敏,就主动提出要与我来一场这样的“竞赛”。“竞赛”的起因,是我与敏教育孩子方法的不同。
我的儿子与敏的女儿同岁,在同一区上学。儿子升初中时,凭自己小提琴九级的专长,考入了一所公立初中的音乐特色班;而敏的女儿,因着敏“公立初中不如私立”的想法,花高价进入了区里最有名的私立学校。
离中考还有一年,敏就向单位领导请求减免工作量,理由是陪伴孩子中考。敏的领导也算通情达理,竟同意了敏的情求。于是,敏每天花大量心思在女儿学习上,除早晚寸步不离的接送、陪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照顾外,还忙着请各色名师补课,忙得不亦乐乎。
与敏的“全面呵护”不同,我一直以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因此儿子从小学起,就自己管功课,自己整理书包。即使他书包整理得不到位,有时学习成绩不理想,我和他父亲也从来不批评,更不主动提供帮助。我们做的,始终只是肯定和鼓励。当然,儿子总有学习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这时,他可以发“SOS”,他有一支挺棒的后援队伍,学理工科、做大学老师的爸爸,曾经做过十年市重点中学语文老师的妈妈,都会在第一时间提供救援。但“SOS”么,自然只能在紧急情况下启用。准备中考,我们没有请家教,也没上任何补习班,这是儿子自己的决定,我们尊重他的选择。
敏不满我的“放手不管”式教育,初三刚开始,就与我相约:比孩子的中考成绩,看谁的教育方法有效。她当时就说,自己在私立名校上学的女儿,考分肯定远高于我在公立中学读书的儿子;并且断言:你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中考成绩终于出来了,儿子的考分,比敏的女儿高了12分,如愿以偿地进了他自己选择的重点高中。敏终于伤心地发现了女儿成绩退步的原因:女儿竟以上补习班为名,逃课与同学去玩;而中考前一个月,还经常偷偷夜里给同学发短信,直至凌晨1、2点。对于妈妈的辛苦付出,女儿竟说,这给了她很大的压力,所以她要逃避。
敏是本市一所中学的老师,已有二十多年的教龄,女儿中考失利的教训,让她重温了在大学时所学的教育心理学中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有赖于动机,而影响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自主性。当学生的学习动机仅来自父母,而非自己内心时,学习是被动的,对学业也就缺乏责任感。
对孩子“全面呵护”式教育的失败,原因也正在于此。
作者: 亦君工作室主任
吴亦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