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
新房子·老房子
(刊登于2008年4月9日《新民晚报-心理周刊》)
为处理一些旧帐,前些天去了梅陇的老房子。
老房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造的动迁工房,外表早已褪去了当初的鲜艳,环境也因为挤入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而变得嘈杂、拥挤不堪。而我们的那套在当初曾经带来无限惊喜和希望的一房一厅的小居室,也早在几年前就住入了别的不知名的人家。
新房子是一幢面积230平米的独栋别墅,还带有500多平米的独用花园。儿子的独处空间,从梅陇时的一张小床,变成了一间25平米的大房间。
然而,在儿子的心目中,新房子却远不及老房子。当初要搬新家时,儿子噘起嘴巴一百个不愿意,赖在已经几乎放不下他长大了的身躯的小床上不肯下来。如今入住新房子已经6年,儿子仍然想念梅陇的老房子。许多次,他从睡梦中醒来,说在梦中又回到了梅陇的老房子;还有许多次,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转道梅陇,只为了看看他喜欢的如今已成别人家的老房子。
当初入住新家时,儿子10岁。他父亲为实现对儿子的让他10岁时拥有自己房间的承诺,努力奋斗一番,终于圆了梦。对于儿子的不领情,我们当时只是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大房子的好处。现在,儿子16岁了,已经长得比他父亲还要高大,然而,仍然舍不下他的老房子情结。
前些天,我无意中翻到了儿子最近写的一篇名为“回忆”的作文,儿子在文中写道:回忆中最温馨的是梅陇的老房子,每天晚上爸爸、妈妈与我挤在一间小房子里聊天讲故事,休息天一家三口手拉手去附近的小公园散步;如今住进了大房子,晚饭后各人一间房各做自己的事,爸爸妈妈也越来越忙,休息天再也没了一家三口散步的乐趣;真是怀念当初梅陇的温暖啊!
突然醒悟:原来儿子心中始终难舍的,是老房子中家庭的温馨、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啊!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最不能缺失的,就是父母的爱。心理学家鲍尔比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依恋”理论。即人类从婴儿出生起,就不仅有吸吮母乳的生理需求,还有着依恋母亲的情感需求。小时候从父母那里满足了情感需求的孩子,会与父母建立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从而形成自尊、自信的人格。而没有得到这种情感满足的孩子,将一生都缺乏安全感,成人后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
由此想到:也许,当我们许多父母忙于挣大钱为孩子铺设美好未来时,却恰恰让孩子缺失了他成长中最需要的东西。
作者: 亦君工作室主任
吴亦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