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利他
(2013-04-22 21:50:24)
自己过得不幸福,但热衷于帮助别人,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病理性利他。
病理性理他的心理过程是这样的,因为我无力面对和改善自己的不幸,就下意识的把不幸中的别人投射为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而后自己有一种替代性的被滋养的感觉。由此可见,病理性理他有其积极的一面。爱他人其实是对自己失落的爱的一种补偿,人人皆能如此,世界岂不美哉。问题就在于它的病理性,也就是说这种爱不正常。
从汶川地震开始,全国性的灾难狂热症就爆发了。这次雅安地震达到了高潮,乃至国务院必须命令通告,没事儿别去灾区添乱。有人会说,这怎么是添乱呢?大家明明在献爱心吗?那么我告诉你,爱的表达在日常的每一个细节。凡是热衷于灾难救赎的人,我敢说百分之百是个人生活中缺少爱的人。这里有一个界定,如果国家真的无力救援,如果需要你奉献自己,另当别论。问题在于不是这样。
病理性理他者分两类:一类是个人生活不幸福而无力改变,故而投射为救助更不幸的人;一种是为自己不那么道德的生活罗织道德支撑——我再傻逼但我地震时献过爱心。对第一种人理性的回答该是,每一个人的幸福都是全人类幸福的一部分,所以每一个让自己幸福快乐的人就是为人类做了贡献。对第二种人的回答是,再怎么献爱心你还是傻逼。
有人也许会反驳我说,纵然那些平日不道德的人,不能依靠一两次的善举而被定义为善良的人,但人家这个行为总是向善的吧?我的回答是否。这里涉及到一个比较深刻的哲学问题,何为善恶。自古对善恶的甄别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善恶分离,一种是善恶一体。前者的人类进入父权社会早期的认识,西方从基督教开始,东方从老子开始,不约而同的否定了这种幼稚错误的善恶观。故而老子有云,世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里隐含了一个判断,恶是依据善而生存的。
我们假想,一个本性为恶的人,如果通过定期的高调的善行而把自己有意无意的混同于善,这样的恶岂不是更恶?一来,他为自己继续做恶找到了心理的支撑,我是个好人,你看我行过善;那么我作恶很可能是被逼无奈,是别人的问题。二者,他昭示了一个坏榜样,很多人会觉得这是条自我心理平衡的捷径而群起模仿。
我们国家定期评出的道德楷模,本意是想向全社会弘扬善,本意是好的,但效果往往相反。记得有一位道德楷模,家徒四壁亲人无着,但他跟个疯逼一样组织团队摇市献爱心。观众们会怎么想呢?大家会觉得善太艰难太可怕,离自己太远。人的心理是这样,一旦自卑就很可能走向反面。
前面说过,把个人的不幸投射为对更不幸的人的关怀,这样做不对吗?这样做很对,但有个前提,你自己要有能力幸福起来,在此基础上的利他才是健康和伟大的。而甄别这种健康之爱的标准只有一个,持续和均衡。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