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道德认知的三个阶段

(2012-09-15 14:34:07)
标签:

杂谈

    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叫科尔伯格,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儿童及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将人的道德认知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他使用的方法是设计两难的案例,要被研究对象回答是与否并阐述理由。其中他使用最多的一个两难案例就是著名的“汉斯偷药”的故事:汉斯没钱买药,药店老板不答应降价。为了救病重的妻子,汉斯偷了药。他的问题是,汉斯该不该这样做,做与不做的理由是什么?依据大量问卷答案的统计归纳,他对三个认知阶段的特征做出了如下总结。

    前习俗水平下,孩子对道德或无预判力,只是被动接受行为的结果;抑或对道德的理解依据功利主义原则,满足我愿望的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换言之,这个阶段人的道德水平就是记吃不记打。科尔伯格认为,这是十岁之内儿童对道德的认知程度。我在想一个问题,中国成年人中有多少人仍旧停留在这个阶段呢?不挨办什么都敢干,外加唯利是图。

    习俗水平的特征是对权威的崇拜,模仿讨好长者和权威,以获得认同。进而由抽象的社会规则替代具体的权威。科尔伯格将之比喻为“好孩子”到“好公民”的过渡。拿这个标准比照中国社会,能真正达到好公民水平的人绝对可以称为高素质了。但这个阶段人们对道德的理解会比较僵化和教条,一旦出现两种以上道德观念的冲突,往往会不知所措。

    只有到达后习俗水平的人才算真正拥有了道德判断力。后习俗水平的人,一方面可以认识到道德教条的相对性,所有道德准则都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并非一成不变。另一方面又可以把握道德精神的永恒性。道德不变的精髓是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是一直有争议的。我的解读是,所有道德都该在不扭曲人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维护整体利益。

    科尔伯格非常重视在两难困境下,人们对道德的研判。这个思路非常合理,与我们所受的道德教育方式很不同。中国人的道德教育正好相反,总是回避道德教条之间的冲突。这样做的一个很糟糕的后果是,国人在处理具体道德问题上的偏执与无能。其实对道德的认知首先是一种能力,其次才是一种精神。

    又及:韩剧之所以风靡中国,我觉得跟国产影视剧中日常道德冲突描写的空白有直接关系。中国的影视剧,对日常道德冲突要么回避,要么是空洞的说教,或者设计脱离现实的生活情节与场景。这说明,我们这个民族的道德理解力都很欠缺。全社会性的缺德似由于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