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千江有水千江月

标签:
转载 |
千江有水千江月
——从自然到禅意的转换兼谈萍子诗歌的变化
http://s14/mw690/001z0GnTgy6FgWpRvY12d&690
萍子陶醉在永泰寺的梭罗花香中。
喜欢萍子的诗歌很多年了,她诗歌中的纯静与明亮的质地与我的性格中某种东西是暗合的,所以就有一种一见钟情的味道。这一读就是几十年,从《纯净的火焰》到《萍子观水》、《此时花开》、《我的二十四节气》到现在的《萍子诗歌100首》,我像是追随着一条清澈的河流,看着它穿越低山草地,流过树林与原野,最后苍茫浑然,水天一接。真可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她的诗有星光与水流
萍子诗歌一直有真气,真挚,真情,真实,是从内心生长出来的气息,她爱一个人,哀而不伤,真而不腻,好像她不是恋爱,而是爱上一朵花,一片树林,一弘清泉。她流连忘返,临水照花,替那些蜜蜂和风说出了话。所以她的诗歌有着大自然那明媚清澈的真气。这种气质在她早期的诗歌中得到了最彻底的体现。这也是她后来写作《我的二十四节气》的缘因。
乡村的生活经验,给了她无尽的诗歌宝藏,微小的风声,倾盆的夏雨,尤其是代表着农业文明的二十四节气,更能触动她的乡愁,《我的二十四节气》里的组诗里诗人体悟出的是时间之伤,季节之美,自然的盈亏虚实,都在她的诗歌里得到了呈现。“今日小暑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最古老的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性,阴阳消长,季节流变,动植物都道法自然,荣枯有序,这也为诗人面对自我与世界提供了哲学参照,萍子在节气诗里,真切地缅怀了大自然浩浩荡荡的恩情,替我们向自然之神献上最美丽的心香,她在《夏至》中这样感叹:惟有感叹
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是有着丰富智慧心灵的人。大自然季节轮转,以自己的荣枯来教育自己的子民,盛时就有衰败的阴影存在,最寒冷时一阳复生,所以萍子在《小暑》中唱道:“我必与你融为一体
在缅怀大自然的恩情之外,萍子一再地从自然了悟这个世界,缓解着时间对心灵的伤害,
暂不提萍子从季节中感受的时间的伤感,先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首《感芍药花寄正上人》:
如今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和季节的流逝和花的盛开与凋谢,人的生命已经很长了,但与宇宙比起来,人的生命又是那样短暂易逝。古往今来,感怀伤逝的人们观花如观已身,对生命由盛转衰的无力感往往要在花的身上喷薄而出。诗人不以盛花问上人(高僧),而以残花问之,表明诗人对生命的顿悟:开时不解落时知——一切繁华,到头来正如梦幻泡影,空门不远,荣辱兴衰不必太过在意。
时空相隔千年,诗人的心时相通的,从自然物中也找到自我与知己,亲近自然的同时,加深了对人生的体悟,时间赋予了萍子无量的智慧,她从早期的纯净爱情诗歌里,开始向着更加广阔的宇宙掘进,星光与河流已经不仅仅只让她感到惊喜,面是成了世俗与佛妙禅喜的完美结合。
她的诗里有天空与云朵
大自然本身是一部奇妙的大书,天空与云朵向我们昭示永恒与变幻,大地与植物向我们示现荣枯与秩序。那些盛开的花朵也在代表繁荣与美丽的易于消失。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都充分体现了世间荣华的易逝与运命的无常。热爱自然的人都会从中受益终生。
萍子后期的诗歌从自然走向惮悟其实并不奇怪,大自然本身就是永远生动的佛理与禅悟,是我们无数代文人都醉心其中的原因。
诗人的心与禅宗与佛理本来仅仅隔着一层纸,是极易相通的,诗人的心灵是敏感和脆弱的,最先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一切的变幻,这与佛教中空的观念息息相通,一说即破。这就是许多著名的诗人本身就是居士的原因。(苏轼东坡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
“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这“观空”不仅仅是佛法大义如此,理是苏轼从寺院观花而深刻体味出的心得,这与金刚经中四句偈内在是相通的。人生的苦难也由于“空”而得到了缓冲,有了对佛法的彻悟而获得喜悦。
这一切在萍子的诗中得到了明证。她在《慈悲》中庆幸:“庆幸有此生
在萍子的诗歌与品性里,很早就已经有了悟的萌芽,只是那时她还年轻,对这种了悟尚不自知;到了《萍子观水》,已经呈现出自觉状态。萍子以抒情诗而闻名,真实纯净的感情是她诗歌独有的特色。在《萍子观水》中,山水的意象渐多,但很多是山水其表、佛禅其里的“禅味诗”,摹山状水之中流露了独有的佛禅义理。别的不说,单说这诗集的题目《萍子观水》几个字就充满了禅意。镜花水月是佛经中常用的意象之一,《椤严经》卷五里的水观,是佛教修行中观想念佛的一种方法,修行时,一心想着水,专注于水,谓之“水定”,静心观水的“水定”之法是完全可以通过个人修为做到的。也许,当初萍子为自己的诗集取的这个名字,就是蕴含着这个深意罢。也就是说,萍子从观水卷开始,就步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进入禅诗写作。
萍子的第三本诗集《此时花开》,是她的诗风由自由真实的自我抒写进入到了观照内心,了悟本性的禅诗一味时代。这只是个开始。这种感觉从书名可以细品出来——此时花开,此时的萍子在诗歌中得到了禅宗的体悟,就像一朵花在春风里慢慢张开了眼睛,这香味因了彻悟而分外不同。
她的诗里有空山与梵音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在禅悟诗的境界上,萍子正从空山无人向着万古长空的境界迈进,她在《嵩门待月》中,体察时间,擦拭心灵:“唔,这难得的缘
萍子的赤子之心,完好地将自然与禅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她目前圆融安详,清澈平静的诗风。在这本《萍子诗歌100首》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这首〈白露〉在一泓池水边坐下来
这首完美的诗里,池水,风,花朵,低语,全证得了禅境,诗人完全入定,在大自然安宁中浑然忘我,甚至忘记了说话,那穿过松林的风,那天心的明月,那淙淙流出的泉水,都已经代替诗人说出了她最想说的话语。这样的空山,这样的禅境,好如天赐,不可复制。也是诗人在诗歌的道路上走出的大境。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在佛法叫末法时代,人们在欲望的控制下,贪、瞋、痴、慢、疑等等烦恼,越来越重。不管生活是富有或贫困,多半不知满足,烦恼与日俱增,在这样时代,内心的平静与欢喜是不容易获得的,但萍子通过了悟与学习,获得了无上的欢喜。“夜的双唇上涂着蜜
在现实生活中,禅宗与佛理中所倡导的息灭妄念、心定神安的处世态度和少欲知足,潇洒自在的人生方式,确实是一份珍贵的人生智慧的结晶。谁能深入了解学习,谁就能获得智慧与平静。最重要的,诗人们还能从佛理禅宗中喷发诗情。萍子学习禅宗已经多年,她多年来对佛禅耳濡目染,诚恳真挚,但并没有因此将生活看空,得之于诗人的天性,她反而更加热爱生活,钟爱生命,在佛禅的深思里寻找生活的乐趣,生命的真谛。她在诗歌《感恩》中写首:“要怎样说
诗人萍子看上去是个平常小女子,其实内心有着大修为力量。她能从一切伤心、忧郁、困厄中自己寻求解脱之路,她对每一件事都抱有“好意”,她爱拜访高僧,赏花听琴,请读她的《明月》
香客散了
佛教禅宗的义理博大精深,萍子走在这条古都东方智慧的路上,是幸运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她的禅悦之诗刚刚开始,我们期待她在这条新鲜与独特的路上走得更加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