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千江有水千江月

(2013-12-27 18:24:20)
标签:

转载

    那时候,我们热爱文学,热爱写诗。而青青笔下的她,是诗社里最美丽的姑娘,被很多人仰慕着、爱着。“ 羽帆诗社”是河南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生社团之一,是河南大学成立最早的文学性社团。隶属于河南大学文学院,创建于1983年3月。转眼,三十年。萍子也写了三十年。
原文地址:千江有水千江月作者:青_青

千江有水千江月

——从自然到禅意的转换兼谈萍子诗歌的变化

http://s14/mw690/001z0GnTgy6FgWpRvY12d&690
萍子陶醉在永泰寺的梭罗花香中。

喜欢萍子的诗歌很多年了,她诗歌中的纯静与明亮的质地与我的性格中某种东西是暗合的,所以就有一种一见钟情的味道。这一读就是几十年,从《纯净的火焰》到《萍子观水》、《此时花开》、《我的二十四节气》到现在的《萍子诗歌100首》,我像是追随着一条清澈的河流,看着它穿越低山草地,流过树林与原野,最后苍茫浑然,水天一接。真可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她的诗有星光与水流

 

萍子诗歌一直有真气,真挚,真情,真实,是从内心生长出来的气息,她爱一个人,哀而不伤,真而不腻,好像她不是恋爱,而是爱上一朵花,一片树林,一弘清泉。她流连忘返,临水照花,替那些蜜蜂和风说出了话。所以她的诗歌有着大自然那明媚清澈的真气。这种气质在她早期的诗歌中得到了最彻底的体现。这也是她后来写作《我的二十四节气》的缘因。

 

乡村的生活经验,给了她无尽的诗歌宝藏,微小的风声,倾盆的夏雨,尤其是代表着农业文明的二十四节气,更能触动她的乡愁,《我的二十四节气》里的组诗里诗人体悟出的是时间之伤,季节之美,自然的盈亏虚实,都在她的诗歌里得到了呈现。“今日小暑   天气会越来越热,雨水会越来越多    这些  还没有改变    一切都在飞速离去   永不回头   难道,  我会离你越来越远?”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最古老的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性,阴阳消长,季节流变,动植物都道法自然,荣枯有序,这也为诗人面对自我与世界提供了哲学参照,萍子在节气诗里,真切地缅怀了大自然浩浩荡荡的恩情,替我们向自然之神献上最美丽的心香,她在《夏至》中这样感叹:惟有感叹   这最长的一天,真好   让我遇见你,握手,告别   在芬芳的晚风中写下怀恋的诗句   噢,这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天   千百年来打着感恩的印记   生生不息的土地被庄严地摆上祭坛   古今同心,供奉如仪”

 

 

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是有着丰富智慧心灵的人。大自然季节轮转,以自己的荣枯来教育自己的子民,盛时就有衰败的阴影存在,最寒冷时一阳复生,所以萍子在《小暑》中唱道:“我必与你融为一体   我愿意为你而改变   以有节制的生命之火   烧烤这寒意深彻的人生。”不论论萍子对人生怎样的失望,只要一接近大自然,她都会露出孩子般的欣喜:很多事都可以放弃   用两天时间发呆   为一窗飞雪写一首小诗   是必须的。

 

在缅怀大自然的恩情之外,萍子一再地从自然了悟这个世界,缓解着时间对心灵的伤害,

暂不提萍子从季节中感受的时间的伤感,先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首《感芍药花寄正上人》:

如今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和季节的流逝和花的盛开与凋谢,人的生命已经很长了,但与宇宙比起来,人的生命又是那样短暂易逝。古往今来,感怀伤逝的人们观花如观已身,对生命由盛转衰的无力感往往要在花的身上喷薄而出。诗人不以盛花问上人(高僧),而以残花问之,表明诗人对生命的顿悟:开时不解落时知——一切繁华,到头来正如梦幻泡影,空门不远,荣辱兴衰不必太过在意。

 

时空相隔千年,诗人的心时相通的,从自然物中也找到自我与知己,亲近自然的同时,加深了对人生的体悟,时间赋予了萍子无量的智慧,她从早期的纯净爱情诗歌里,开始向着更加广阔的宇宙掘进,星光与河流已经不仅仅只让她感到惊喜,面是成了世俗与佛妙禅喜的完美结合。

 

 

 

她的诗里有天空与云朵

 

 

大自然本身是一部奇妙的大书,天空与云朵向我们昭示永恒与变幻,大地与植物向我们示现荣枯与秩序。那些盛开的花朵也在代表繁荣与美丽的易于消失。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都充分体现了世间荣华的易逝与运命的无常。热爱自然的人都会从中受益终生。

萍子后期的诗歌从自然走向惮悟其实并不奇怪,大自然本身就是永远生动的佛理与禅悟,是我们无数代文人都醉心其中的原因。

 

诗人的心与禅宗与佛理本来仅仅隔着一层纸,是极易相通的,诗人的心灵是敏感和脆弱的,最先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一切的变幻,这与佛教中空的观念息息相通,一说即破。这就是许多著名的诗人本身就是居士的原因。(苏轼东坡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

“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这“观空”不仅仅是佛法大义如此,理是苏轼从寺院观花而深刻体味出的心得,这与金刚经中四句偈内在是相通的。人生的苦难也由于“空”而得到了缓冲,有了对佛法的彻悟而获得喜悦。

这一切在萍子的诗中得到了明证。她在《慈悲》中庆幸:“庆幸有此生  有缘与你相遇   一滴水,一缕笑    汹涌的苦海    瞬息间化为安详的福地

 

在萍子的诗歌与品性里,很早就已经有了悟的萌芽,只是那时她还年轻,对这种了悟尚不自知;到了《萍子观水》,已经呈现出自觉状态。萍子以抒情诗而闻名,真实纯净的感情是她诗歌独有的特色。在《萍子观水》中,山水的意象渐多,但很多是山水其表、佛禅其里的“禅味诗”,摹山状水之中流露了独有的佛禅义理。别的不说,单说这诗集的题目《萍子观水》几个字就充满了禅意。镜花水月是佛经中常用的意象之一,《椤严经》卷五里的水观,是佛教修行中观想念佛的一种方法,修行时,一心想着水,专注于水,谓之“水定”,静心观水的“水定”之法是完全可以通过个人修为做到的。也许,当初萍子为自己的诗集取的这个名字,就是蕴含着这个深意罢。也就是说,萍子从观水卷开始,就步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进入禅诗写作。

 

萍子的第三本诗集《此时花开》,是她的诗风由自由真实的自我抒写进入到了观照内心,了悟本性的禅诗一味时代。这只是个开始。这种感觉从书名可以细品出来——此时花开,此时的萍子在诗歌中得到了禅宗的体悟,就像一朵花在春风里慢慢张开了眼睛,这香味因了彻悟而分外不同。

 

 

她的诗里有空山与梵音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在禅悟诗的境界上,萍子正从空山无人向着万古长空的境界迈进,她在《嵩门待月》中,体察时间,擦拭心灵:“唔,这难得的缘   难见的景   不可说  不可求   不可错过   多少人守候多少年   佳期如梦   如幻   又有几人   能把心擦拭得净如明镜…… 月已临   心无尘埃   只有无边的喜悦    映着色   映着空”。犹记那年中秋月,空明澄澈,月色如银,我,萍子,万鹏、鲜明老师一起站在嵩岳寺塔下,古老的嵩岳寺塔在月下入定,山脚下城市的烟火是那样缈茫,我们好像在梦中,又好像是幻境。之后不久,萍子就写下了《嵩门待月》这首诗。

 

萍子的赤子之心,完好地将自然与禅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她目前圆融安详,清澈平静的诗风。在这本《萍子诗歌100首》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这首〈白露〉在一泓池水边坐下来  倾听风的诉说  树叶的浅唱   花朵的低语  全然忘记了自己是谁  要去往哪里    忘记了想要对你说的话  风过松林   天心月朗   清澈的泉水仿佛源自我的内心   不说告别  我要跟随你走这永恒的旅程……

 

这首完美的诗里,池水,风,花朵,低语,全证得了禅境,诗人完全入定,在大自然安宁中浑然忘我,甚至忘记了说话,那穿过松林的风,那天心的明月,那淙淙流出的泉水,都已经代替诗人说出了她最想说的话语。这样的空山,这样的禅境,好如天赐,不可复制。也是诗人在诗歌的道路上走出的大境。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在佛法叫末法时代,人们在欲望的控制下,贪、瞋、痴、慢、疑等等烦恼,越来越重。不管生活是富有或贫困,多半不知满足,烦恼与日俱增,在这样时代,内心的平静与欢喜是不容易获得的,但萍子通过了悟与学习,获得了无上的欢喜。“夜的双唇上涂着蜜   你庄严的法相温柔起来   充满笑意   可以无话不谈   可以悄声细语   大声喧嚷   一味开心   忽略了告别后的冷落    转身后悲凉的泪滴 ……深夜的街头    我轻快地奔跑    在无言的欢喜中至诚顶礼”

在现实生活中,禅宗与佛理中所倡导的息灭妄念、心定神安的处世态度和少欲知足,潇洒自在的人生方式,确实是一份珍贵的人生智慧的结晶。谁能深入了解学习,谁就能获得智慧与平静。最重要的,诗人们还能从佛理禅宗中喷发诗情。萍子学习禅宗已经多年,她多年来对佛禅耳濡目染,诚恳真挚,但并没有因此将生活看空,得之于诗人的天性,她反而更加热爱生活,钟爱生命,在佛禅的深思里寻找生活的乐趣,生命的真谛。她在诗歌《感恩》中写首:“要怎样说   才能表达这份欣喜若狂   除了笑,只有沉默    如傍晚的花朵   收起她的香气   要怎样感恩   命运的眷顾   你的好   赐予我这样    了无遗憾的人生”。她在诗《寂灭的花朵》中再次表露自己禅悟了的心迹:“不要担心   这份好意不会成为负担   她只是一缕阳光    一丝风   一片涟漪   在呼吸之间   寂灭了踪影”。

 

诗人萍子看上去是个平常小女子,其实内心有着大修为力量。她能从一切伤心、忧郁、困厄中自己寻求解脱之路,她对每一件事都抱有“好意”,她爱拜访高僧,赏花听琴,请读她的《明月》 香客散了   喜鹊把月亮叫来了  白马睡了  经堂的长明灯更亮了……短短几句,安静,清寂,肃穆的月夜寺庙的景象宛在眼前,内心升起的是空明与安静。

佛教禅宗的义理博大精深,萍子走在这条古都东方智慧的路上,是幸运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她的禅悦之诗刚刚开始,我们期待她在这条新鲜与独特的路上走得更加高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