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书〕《浮生六记》——偷得浮生半日闲

(2008-11-02 11:42:13)
标签:

旧书

沈三白

浮生六记

事如春梦了无痕

偷得浮生半日闲

读书

文化

分类: 梅花三弄-音曲

     “营营平生何所乐?难偷浮生半日闲”。

     十余年前一个阴雨绵绵的秋日吧,我独自在书店闲逛。
  从中国古典文学架上抽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时,有点不以为然。随手翻看了一下,却被莫名的情愫所吸引:没有注释,没有翻译,古老而情趣的生活却如一幅水墨画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这不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吗——守着内心的丰沛与宁静,〔旧书〕《浮生六记》——偷得浮生半日闲浪漫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没有多想,把她小心翼翼地捧回家。这一夜,无眠。
  文字不多,可是百看不厌。那种雅到极致的生活方式,平和安详的心态,看似平淡却值得回味。清贫又如何?人生太短,求的东西又多。可仔细想想,很多的“求”,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营造生活的乐趣,享受自己的生活,才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
  这是一本让人思考的书。在阅读之后,我开始打量和审视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漩涡,一旦卷进就很难出来。心闺梦寻,我在一遍遍的阅读中渐渐改变着自我的生活方式。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终生以游幕、经商、作画为业,游走于社会的中下层。他出生于清乾隆十八年,正值清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嘉庆十三年,由于儿时好友的推荐,在赴琉球的使团中谋得一职。在惊涛骇浪、九死一生的海上旅途中,他亲身经历了“惊看海浪拍天浮”的险境,不禁产生“浮生若梦”、“人生苦短”的感慨。世事沧桑,浮沉莫测,于是挥笔写就回忆录《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在开卷之初便写道:“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这便是《浮生六记》问世的因由。《浮生六记》书名,典出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句。体裁别致,似今日之散文。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虚为自传,实为修身养性之作。其中穿插谈论了生活艺术、闲情逸趣、山水景致、文艺评论、摄生养性等。内容兼文字皆清净明了。

    沈三白同时又可以称得上是最懂女人之美的生活艺术家,他使一个并不十分漂亮的女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美丽动人的女人之一——《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记述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之乐,描述自己与妻子情投意合,布衣素食而充满艺术感的生活,但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凄凉。

    俞平伯先生曾将《浮生六记》比作“一块纯美的水晶”,并赞她“幽芳凄艳,读之心酸”
    林语堂先生对《浮生六记》的评价尤其高,对于书中的“陈芸”这个女子,他简直赞美到无以复加,认为“陈芸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因为确有其人)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并非故甚其辞 。”

    ——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的译序中说:“芸,我想,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女人?她只是我们有时在朋友家中遇见的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我们只觉得世上有这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只愿认她是朋友之妻,可以出入其家,可以不邀自来和她夫妇吃中饭,或者当她与她丈夫促膝畅谈书画文学(乳腐)卤瓜之时,你们打瞌睡,她可以来放一条毛毡把你的脚腿盖上。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中不可多得。你想谁不愿意和她夫妇,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玩洋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之宽),或者同她到万年桥去赏月?而且假使她生在英国,谁不愿意陪她去参观伦敦博物院,看她狂喜坠泪玩摩中世纪的彩金抄本?因此,我说她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并非故甚其辞。她的一生,正可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她是‘事如春梦了无痕。’要不是这书得偶然保存,我们今日还不知有这样一个女人生在世上,饱尝过闺房之乐与坎坷之愁。我现在把她的故事翻译出来,不过因为这故事应该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位无猜的夫妇的简朴的生活中,看她们追求美丽,看她们穷困潦倒,遭不如意事的磨折,受奸佞小人的欺负,同时一意求享浮生半日闲的清福,却又怕遭神明的忌——在这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两位平常的雅人,在世上并没有特殊的建树,只是欣爱宇宙间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同几位知心友过他们恬淡自适的生活——蹭蹬不遂,而仍不改其乐。他们太驯良了,所以不会成功;因为他们两位胸怀旷达,澹泊名利,与世无争,而他们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她们的错,反而值得我们的同情。”


   《浮生六记》写得太美,美在它有内核。古今中外写情之作很多,但有的除去感官上的一些刺激、视觉上的一些眩晕外,留下的只是食色文学的一股俗气;有的初读亦感人,但细读就会感到一种酸气,摆脱不了道统文学的桎梏;有的则犹如馨香幽兰,天籁之音,隐约可闻,久嚼留香。《浮生六记》就属后者。它文风清新、朴实、自然,无雕琢藻饰,初看起来平淡无奇,细读则心荡魄移,一个凡人所有的喜怒哀乐和离合悲欢,都流露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之中。之所以称为“六记”,皆因该书分为“闺中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六部分。经考证,后二记应是后人伪作(而值得后人续貂的,无疑是够档次的作品),略显平淡;前四记则文彩斐然,情真意切。
   “闺中记乐”写沈复与芸娘婚后的缠绵情意。林语堂先生评论说:“‘闺房记乐’是古今中外文学中最温柔最细腻的记载”。确实,“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见瘦怯身材依然如昔,头巾既揭,相视嫣然。合卺后,并肩夜膳,余暗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抨抨作跳。”“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文辞艳丽,皆是写情佳笔。

   “浪游记快”记述了沈三白游览名山大川的故事——他过了一段浪子生活,自称“年一觉扬州梦,赢得花船薄幸名”。许多有理想主义情结的读者读到这里,会给沈复夫妇的爱情大打折扣——这并不是人们理想中的恩爱感情,这种真实而平凡的生活跟梁祝神话相差甚远。但正因为它是真实的生活,更觉得那个叫“芸娘”的女子的可贵,她甚至处心积虑地要为丈夫纳妾。她的温柔与体贴在我们看来简直是愚不可及,但毕竟,她生活在那个一夫多妻制的时代,她超越不了她所处的时代。

   “闲情记趣”和“坎坷记愁”,前者写了日常生活中摆弄盆景、插花、焚香、喝酒、收集奇石等趣事,平淡中透出耐人寻味的美感。后者则写了人生的坎坷与悲愁,令人唏嘘叹息。芸娘一不小心在言语上冒犯了公公,难于在沈家立足,被迫抛下儿女,与沈复一起远迁他乡,最终在困顿的生活中郁郁病逝。

   沈复与芸娘,虽然并非少男少女想像中的完美纯洁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心灵相通,相依为命,可谓恩爱。尤其是芸娘对于沈复亦妻亦友,与丈夫并肩而立、平等相处,在人格形象上光彩照人、璀璨夺目,与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依附型女性形象大有区别(现代人不能超越历史对芸娘有更高要求)。只是沈复后来的经历,令我有一种哽咽的感觉——作为一个中年丧失爱妻的潦倒文人,靠着好友帮助做秘书糊口,且续弦再娶,虽能“重入春梦”,但对沈复来说,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此感慨正好与书中引苏东坡名句“事如春梦了无痕”的开首语遥相呼应。安稳的时代已经不需要他建功立业,于是他在历史的压力下艰难地寻找着一个文人的安身立命之处,他在现实的浊流中浮生如梦。理想,已经渐行渐远,在朦胧的酒意中被还原成琴棋书画,花鸟虫鱼,红巾翠袖。活着,意气消沉地快乐着,如此而已。 
  

    《浮生六记》,不过证明人生除了理想之外,还有很多值得体味和记载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