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 翅 高 飞
标签:
奥运火炬手独臂舞星马丽舞蹈牵手黄河的女儿收获荣誉与爱情 |
分类: 花间魅影-人物 |
断
1977年4月8日,马丽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像许多天生的舞者一样,马丽平从小就表现出舞蹈方面的天赋。每每音乐响起,便手舞足蹈,咿咿呀呀。五岁时,母亲送她去少年宫学芭蕾。直到今天,故乡的小屋依旧贴着马丽练舞的老照片:有英姿飒爽劈叉的,有扎着满头小辫跳新疆舞的,有踮着脚尖跳芭蕾的……初中毕业后,马丽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驻马店艺术学校舞蹈专业。
1995年8月,十八岁的马丽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青岛艺术团。她舞姿曼妙、意态婆娑,常常作为台柱子表演压轴节目。因为被舞蹈《雀之灵》折服,她视杨丽萍为偶像,自己缝制了孔雀羽衣,束起发髻,对着镜子练习,期待有一天也能像杨丽萍一样成为“金孔
雀”。从那时起,她为自己改了名字——去掉了“马丽平”后面的那个“平”字。她期望自己的舞跳得像杨丽萍那样美丽,希望自己拥有绚丽的人生。
1996年8月初,马丽休假回到驻马店老家。8月31日这天,她和朋友们一起乘车外出办事,路上不幸发生了车祸,马丽被撞得不省人事……
医护人员经过两个昼夜的全力抢救,才把这个漂亮姑娘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由于骨骼组织感染坏死,她的右臂需要截肢才能保住生命。
“要把我的右臂截下来?”马丽哭了,“医生,我非常非常喜欢跳舞,求求你们,一定要把我的手臂保留下来啊!”
在场的医生专家无不为之动容,但对她的要求却无能为力。
没有答案,身边的每个人都背过身去,无语泪流。年仅十九岁的她,无比清晰地感受到了巨大的毁灭和痛楚。所有的梦想,所有的憧憬,所有的期待,顷刻间轰然崩塌。
对于一个视舞蹈为生命的女孩来说,残缺与其说是耻辱,不如说是罪过。“我是演绎完美的,如果自己残缺了,完美如何演绎?”
万念俱灰。于是,她想到了——死。
一天清晨,母亲又在门前轻唤她。因为情绪低落,马丽没有应答。心急如焚的母亲赶紧搬来一个花盆放在窗边,颤颤巍巍踩上去,踮着脚尖朝屋里看,恰与女儿空洞的目光对视——
“那是我出事后第一次与母亲对视。短短几天工夫,母亲的头发全白了,一下子变成老太太……”
或许是因为母亲陡生的白发与偷偷抹去的泪水,马丽最终从屋里走了出来。她开始明白一些朴素的道理,比如:活着,很多时候并不只是为自己。
失去了右臂,她的生活不得不从零开始。在母亲的鼓励下,她慢慢学会用左手吃饭、穿衣、梳马尾辫、写字,甚至裁剪。在最初的日子里,左手不听使唤,她无数次绝望地把筷子、梳子、笔和剪刀掷向墙壁,颓然哭泣。但母亲总是一遍遍帮她捡回,握着她的手重新开始。

每天天刚亮,马丽就匆忙赶到菜市场,回来时换上干净的衣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付玉贞发现女儿经常回来很晚,就问她干什么去了?马丽安慰妈妈说:“我出去散心了。”
一次,马丽正吆喝着卖菜,被一个邻居碰到了,她急忙抓着邻居的手说:“千万别告诉我妈妈,不然她会为我担心的……”邻居含泪答应了。
卖了三个月的菜后,马丽来到驻马店市一家服装培训学校学习服装设计,还批发衣服去零卖。她手巧,特意给自己设计了一件带兜的衣服,然后做了假胳膊装进右兜里。因为掩饰得巧妙,很少有人能看出她是一只胳膊。
1998年9月,马丽用自己赚来的钱,开了一间小小的书屋。书屋的书不是很多,她每个星期去书店批两次书,为了省钱,每次批书马丽都是步行去,坐公交车回来,自己一个人分好几次往书屋里搬书,这样一个月可以省好些钱。书屋开张的第一个月,她一算账,除了房租还赚了一百多块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生活,就这样平淡如水地前行,外表看似波澜不惊,深处却波涛暗涌。残缺的梦深深折磨着她。“我不敢看电视,不敢看以前的照片,更不敢接触音乐。每每听到一段熟悉的旋律,心便像锥扎般剧痛。”
那真是一段寂寞得让人窒息的日子。不愿触景生情,马丽几乎断绝了跟从前朋友的交往和一切社交活动,每天躲藏在阴暗的书屋里,不见阳光——尽管她给书屋取名“向阳书屋”。
岁月如白驹过隙,五年一晃而过。现实的无情和内心的折磨,让她年轻的脸早早爬上了细纹。
2001年6月的一天,马丽正在书店里招呼顾客,电话响了,一个声音传了过来:“我是河南省残联。我们听说了你的故事,非常希望你能参加第五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大赛。你考虑一下好吗?”
听到这个消息,马丽先是一阵激动,握着电话的手有些发抖,但随即自卑感浮上心头:舞蹈是完美的肢体艺术,它容不得遗憾,我不想在舞台上让别人看到我残缺的右臂,舞台之梦已经不属于我了。她委婉地回绝了对方的邀请。
但是,往事毕竟被勾起,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过去跳舞的画面,令她百感交集。当省残联的工作人员第三次打来电话时,她犹豫着正要谢绝,对方似乎很了解马丽此时的心理,劝道:“孩子,我是做残疾人工作的,我很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不要自卑,我们的身体虽然残缺了,可是心没有残缺,我们和别人是平等的,我们可以证明给别人看,我们也是好样的!”几句话深深地触动了马丽的心灵,她动摇了,答应试一试。
当她走进河南省残疾人艺术团的排练大厅,听到熟悉的旋律,看到那么多肢残、聋哑、智障人热切的眼神,她的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音乐响起,所有的残疾人都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尽管动作千奇百怪,但那份认真与坚持却赋予了“美”别样的定义。此情此景,马丽被深深触动了——原来,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
就这样,她渐渐融了进去,还原了一个舞者的本色。为了恢复“舞功”,她每天泡在排练室里十多个小时,挥汗如雨。因为离开舞台已经五年,以前能做的很多动作现在都做不了了,加上失去了一只右臂,身体的平衡改变了,很多舞蹈动作都不能完美地展现出来,练一个简单的动作也会让她时常摔倒——太难了!她想过放弃,然而残疾人伙伴们不断安慰她,鼓励她,让马丽备受感动,终于坚持住了。
省残联特意请来两位专业编导来指导马丽跳舞。2001年7月,马丽正式开始训练,两位编导根据马丽的经历编排了一个舞蹈《黄河的女儿》,是一个由她领舞的群舞。就这样,马丽开始走上特殊的艺术之路。此时,离参加全国比赛只剩下一个月时间了。马丽天天加班排练,每天都要摔很多跟头,摔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全身都是伤。正值暑季,郑州天气酷热,马丽头上的汗不停地往下流着,整个练功衫都湿透了。尽管如此,她也没有放弃,咬牙坚持。
转眼就到了比赛的日子。站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舞台边候场的时候,马丽百感交集,想起了以前舞台上的自己,想起了慈祥的母亲,想起了她走过的艰难岁月。“我一定要跳好这个舞蹈,一定要找到自信,找到属于我的那个梦……”她暗下决心。

两人擦肩而过的瞬间,马丽感觉眼前的这个男孩是块跳舞的料。她转过身,拍拍翟孝伟的肩膀:“喜欢舞蹈吗?”翟孝伟摇摇头。马丽给了翟孝伟一张自己的演出票,请他先看看再决定。
当天晚上,翟孝伟来到演出现场。第一次看马丽的演出,翟孝伟被震撼了,决定跟随马丽学舞蹈。从此,两人开始了自谑为“天残地缺”的绝妙搭档。
翟孝伟对舞蹈很有悟性,加之能吃苦,他很快就掌握了舞蹈的要领。
2005年8月,两人参加了“第六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凭借《牵手》,荣获文艺汇演的金奖。
从拿到参赛通知书到走上决赛的舞台,一场场跳下来,马丽和她的搭档用残缺诠释了完美。《牵手》获奖后,马丽笑称自己一下子成了名人,“没有想到有那么多媒体关注我,甚至打乱了我的日常生活,用一个朋友的话来形容就是‘铺天盖地+狂轰滥炸’。”
铺天盖地而来的鲜花和荣誉,狂轰滥炸的媒体采访,让马丽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艺术人生》、《幕后》栏目相继采访了她
虽然她不是运动员,但她克服身体限制的毅力,却比任何运动员都要坚强。身体的不完美,成就了艺术上的完美,马丽的舞蹈让她从几百名火炬手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奥运火炬手的荣誉。如愿以偿成为奥运火炬手之后,马丽在每天进行舞蹈训练时,加大了体能训练。“我要用一种舞蹈的形式跑完这二百米。”
马丽很忙,社会活动和演出活动很多。前一段,她在为残奥会排练舞蹈。5月12日四川发生大地震后,她又忙着慈善演出、当志愿者和捐款。她在自己的博客里说:“看到电视上关于地震灾区的现场报道,泪水一次次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知道灾区的同胞们很痛苦,我的心也一直在颤抖,因为这样的痛苦曾经也发生在我的身上——十二年前的一场车祸夺走了我的右臂,让我经历了痛苦的煎熬,曾想放下一切一走了之,但身边的温暖之手让我没有放弃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勇于承担责任,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能履行我们的责任,体现生命的价值。此时此刻我想对灾区的同胞们说,抛弃泪水,坚强起来。当灾难把痛苦赋予生命的瞬间,受伤的身体已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我相信热情和温暖会让受伤的身体和心灵变得更加坚强,让生命变得更加坚毅。”
想让自己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快乐。下一步,她将会以欢快的舞蹈为主线出一个单曲《舞动奇迹》,希望给喜欢她的观众们带去更多的快乐。她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参加奥运会的演出——那是她的梦,她的心愿,她希望借着圣火,将她的坚强和毅力传递给每一个人。她还准备参加一些影视剧的演出,她想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肢体残缺者也可以不断探索,不断超越,为社会奉献美,收获尊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