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绿萼
绿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70
  • 关注人气:1,2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盅冷茶,在花间

(2008-07-01 13:04:21)
标签:

参禅

品茶

禅茶一味

夏日

绿荫

蔷薇

冷茶

诗人

茶文化

杂谈

分类: 一花五叶-参禅

    一盅冷茶,在花间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庭院深深深几许,乱红飞过秋千去。帘幕重重,绿烟弥漫。天热起来了,幽静的庭院也似乎有些慵懒,却有满架蔷薇,寂寂开放,淡若清梦,随微风飘过,状如飞雪。 

    这时候最适宜做什么呢?品茗,参禅。青花瓷杯里,茶香袅袅,与清艳的花香一起诠释着眼前的山明水秀。手捧一卷佛经,听着风吹花叶发出的沙沙声,闲散地将三五偈子收入眼底。看倦了,就倚在藤椅上,端起茶杯,低头凝视,看茶叶在水中舒展、盛开,想一些自己喜欢想的事情。或是什么也不想,只轻轻阖上眼睛,懒懒地徜徉在半梦之间……茶凉了,淡淡余香在空气中渐渐弥散开来,如同子夜星空下一朵朵暗香浮动的花。

    自古有“禅茶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品茗与参禅均需以心印心,默然神会,不可言传,不可攀仰。

    中国是茶的故乡。相传早在四千多年前,老祖宗就拿茶当作治病良药了。唐宋以降,饮茶之风蔚然大观。士大夫皆以品茗论禅为一大雅事。北宋时期,斗茶品茗之风更是达到鼎盛,其狂热程度,令人惊叹。苏东坡、黄山谷、陆游都对茶有着真切的体会和精辟的见解,闻名书法史的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更是一位品茗专家,并著有《茶录》。品茗论禅,茶,为历代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注入了一股似隐似幻,若有若无,而又真气弥漫的玄机,使他们达到一种“心潜虑密,视听借断”、“收视反观,绝虑凝神”的静虚心境。苏东坡云:“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刘禹锡云:“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宋祁云:“雪沫清吟肺,冰瓷爽醉唇”……种种绮思妙想,使人进入一个空灵超然的茶的、诗的、禅的澄明天地。  

    知堂老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此“半日之闲”的“十年尘梦”,非但醉人,兼可入道。但我以为,大凡生活中的事,不能不讲究,亦不可太讲究。忙碌一天,能静下心来喝杯茶,是大自在,但若太执著于形式,则于禅的本意相悖。凡事须以平常心对待,一味刻意,反而不能适兴畅意了。诚如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所言:“你燃起炭火,将水烧开到适合的程度,而后使茶产生适当的滋味。你安排花木,就正如在生长着一般。在夏天,你暗示凉爽,冬天则托出温暖,此外别无其他秘密。”又说:“茶道只此而开:首先将水烧开,着将茶注入,而后适度饮之。切全在这里了。”—— 禅与茶,均讲究内在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应破除我执,自立本愿。品茗悟禅,无论林中花下,无论器具精粗,亦无论秋冬春夏,只要一片澄明心,一点清静意,就会衍生无限莹洁空灵。一盅冷茶,在花间正如此刻,虽不在高堂庙宇、瓦屋纸窗之下,但满架蔷薇,在我眼里俱是佛祖拈花微笑。那花香铺展开来,款款地。人在花间走,一呼一吸间,都缠绕了芳香。就着花香喝一口冷茶,暑意顿消,心自清明。想起曾在一本书里看到过一句话:“吸进的是鲜花,吐出的是芬芳。”心念一转,原来,一呼一吸是这么的好,花香是这么的好,茶香是这么的好,活着是这么的好,感恩心顿生——是的,一切,全在这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