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八年级下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2010-01-22 13:59:00)
标签:
标题音乐人音版哑剧图画展览会鲍罗丁意大利教育 |
分类: 我的教学 |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教学目标:
1.
2.
3.
4.
教学难点:音乐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动物及自然风光?
教具:多媒体教室、钢琴、碰铃、双响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幅油画,它的名字就叫《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出示油画)。可能同学们会觉得它不论时间与空间上都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它离欣赏者很近,甚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提示学生可以从人的视觉与听觉入手)
那我们就来给它配乐,在配乐之前我们必须对油画的内容有些了解(出示文字),根据文字提示我们想想它可能出现哪些音乐或声音?
设计意图(从画面进入让学生对标题音乐(交响音画)的标题来源有暗示作用,为下节课对标题音乐的总结打下埋伏)
二:分段欣赏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曲家是如何做的,欣赏以下片段音乐做出连线并说出共有几个主题?(初听)
A俄国卫队
B商队渐渐远去
C安然无虑的当地商队
D二者关系融洽
E飘过来的俄国曲调
问:共有几个主题?
1.
2.
3.
设计意图(把学生被动欣赏变为主动,并感受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
三:学唱旋律、模拟音响
a: 学唱主题1,
当它是飘过来的俄国曲调时它的力度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用一个音来演唱,请问用哪个音更合适呢?接下来我们用“”来演唱,注意飘的感觉!
当它描述俄国卫队时!这时我们用什么音会好一些呢?从学生回答中选一个音来演唱!注意他的气势。
当它描述的是渐渐远去的商队时!注意它的速度与力度,接下来我们用发lu来演唱。
b: 学唱旋律主题(2)我们用哪个音乐来唱? 注意旋律的悠闲感。
C:复调的模唱;注意两声部的和谐性。分别用lu与la演唱。
请学生自寻音源模仿马蹄声(用双响筒与舌花模仿)把以上旋律联起来。
设计意图(使学生参于到音乐的创作中,亲身体验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并轻松掌握音乐曲式结构)
四:完整欣赏(把班上同深究分成六个组,分别展示这五个部分与马蹄声音)
提问:这首曲子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对乐曲留下总体印象)
五: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重点欣赏了并切身感受了这首著名的标题音乐,对音乐的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我们下节课将学习另一首标题音乐《嘎达梅林》,希望同学们课了解一下!这节课就到这,同学们再见!
课题:音诗音画
《音诗音画》是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实验用书第15册,第4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的教学内容为: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图画展览会》两个作品。通过本科的学习来了解“音诗、音画”这一概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聆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求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中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2、通过小组合作,在理解音乐意境的基础上,能创编哑剧,并自信的表演。
3、通过欣赏、创编、表演掌握“音诗音画”这一概念,并能了解鲍罗丁、穆索尔斯基两个音乐人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图画展览会》,体验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中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
难点:学生创编、表演《图画展览会》——“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哑剧。
四、教法和学法: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课以欣赏为主,结合体验、想象、绘画、创编、表演、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对“音画”有理性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设计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组织教学 |
A 课间播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组织学生进教师,并坐成“U”形。 |
听音乐排队进教师,并按“ U”坐下,随后聆听音乐。 |
考虑到本课内容较多,为节约时间,先初步聆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进教室。座位的编排是为了便于表演节目。 |
二、 新课教学 (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
直接导入:刚才大家进教室时所听到的音乐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欣赏的一首外国作品,下面我们来完整聆听一边。 A 设疑:1、音乐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B解决设疑 C 总结问题
1、
2、
3、 D分别复听两个主题,根据两主题的音乐流动,描绘其画面。 (投影仪投出学生的简笔画) E 提问:刚才大家从简笔画中看到了马队、和骆驼等,你是怎么听出来的?能模仿一下这种声音吗? F分组表现主题 1、用钢琴伴奏,用“lu”哼唱第一主题。 2、用钢琴伴奏,用“la”哼唱第二主题。 3、分三个小组,第一组唱第一主题、第二组唱第二主题,第三组表现马蹄声和驼铃声,一起合作表演。 |
A闭上眼睛,可用各种姿态聆听,并可律动,并思考给出的问题。 B自由回答所提的问题。 C 了解曲作者、音乐的题目及音乐内容 D 复听两个主题,根据想象画简笔画。 E 生自由回答:音乐中体现马蹄声和驼铃声的音乐素材,并模仿声音。 (可用弹舌等方法) f分组表现 1、 用轻柔的声音表现空旷的草原。 2、 用进行似的声音表现土著商队。 3、 分成三个小组,表现两主题及马蹄声和驼铃声。 |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就注定了学生可以学生可以打开心门随音乐想象,给音乐取名字这一环节给学生较轻松的任务,防止有的同学盲目的聆听,还可以给想象以动力。 通过复听,再次熟悉音乐,并想象两主题的不同内容,为以下的表现音乐打好基础。投影仪展示简笔画是让学生的劳动有种成就感,并且能激发其他同学的表现欲望。 本阶段的是通过学会哼唱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及探究模仿声音及共同合作,既可以深入了解音乐,感受音乐不同意境的音乐变化,把音乐与画面完美的结合在脑中,又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调能力及合作精神,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 |
教学环节 |
教学设计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欣赏《图画展览会》 |
师:把描写自然景物等描绘性的交响诗称“音画”,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看画展。(多媒体展示三幅画) A完整播放《图画展览会》(书本上的三个主题) B提问:另你印象最深的音乐能哼唱出来吗? C师哼唱漫步主题,并做漫步欣赏的动作。 D 漫步主题播放,要求个别学生表演主题。 E 分别播放三个主题,要求聆听并思考以下表格。 |
A聆听音乐,并想象看画展的意境。 B凭记忆,哼唱漫步主题。 C跟随师一起哼唱,看老师表演。 D个别学生随音乐漫步表演。 E 聆听,并思考表格的内容,并可填写。 |
通过老师的承上启下的导语了解“音画”,并,并给学生创设了去看画展的意境。 通过哼唱加深主题印象。 再次感受看画展的意境,通过生自己表演,培养乐感,并能更好的结合音乐内容,为以下的欣赏作好铺垫。 |
||||
主题 |
情绪 |
速度 |
旋律特色 |
音色特点 |
画面内容 |
||
牛车 |
|
|
|
|
|
||
两个犹太人 |
|
|
|
|
|||
基辅大门 |
|
|
|
|
|||
F 交流表格内容 |
f自由回答 |
||||||
|
|||||||
三、 创编表演 |
A 再次复听《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根据音画,分组讨论、创编哑剧 B 分组表演哑剧 |
A 分组讨论、创编,并推选两人分角色表演哑剧。 B 表演及欣赏 |
通过对音乐画面、内容情节的理解,进行表演,能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
||||
四、 课堂小结 |
A由学生自评、互评学生表演的情况。 B 点题:“音诗音画”,师:大家的表演非常精彩,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也了解了“音诗音画”这一题材的音乐。下节课内容为《嘎达梅林》 |
A 学生自我评价,可以分小组自评和互评。 B 了解下节课内容,及课后任务。 |
让学生自评、互评,从而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主,也使评价起到激励、教育、改善的功能。 |
美丽的村庄
一、教学目的:
1、 学会《美丽的村庄》并能大胆、自信的演唱
2、 能够根据《美丽的村庄》的旋律结合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来编创歌词并能把自己的创作与同学分享。(从环境方面写歌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歌曲,编创歌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美丽风景图片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风光,置身于美景之中,同学们想不想高歌一曲?(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赞美美丽风光的意大利歌曲《美丽的村庄》。
(二)新授课:
1、简介歌曲:这是一首优秀的意大利民歌,全歌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段曲调活泼,描绘了村庄周围的景色,表达了孩子们而家乡无比热爱之情。第二段旋律优美抒情,表达了意大利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2、播放歌曲,让学生熟悉旋律
3、老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声跟琴学唱歌曲曲谱
4、学生自己学唱歌词,自己体会并对歌曲作艺术处理
5、学生自唱。展示自学成果
三、课堂活动
1、刚才我们学会了赞颂意大利乡村的歌曲。其实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也是非常美丽而有特色的。下面我们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按照美丽村庄的歌词的格式写成歌词,用我们刚才学唱的旋律唱出来。
3、小组或者个人展示创遍成果
4、师生点评
四、课堂延伸
1、小结:同学们,从我们刚才的创作及表演活动中。老师感觉到了同学们对美丽家乡的热爱与赞美。比如有的同学写到了……接下来同学们再欣赏两个画面(播放图片,一幅为被污染的河水,一幅为旅游胜地地上随处可见的垃圾袋、随纸)大家看了这两个画面还能写出那么好的美景吗?可见人类不好的行为导致了环境的被破坏,甚至由于环境的被破坏威胁自身的生存,美好的环境是需要每个人去维护、去爱护的,希望 我们美每位同学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改掉不良习惯,爱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2、布置作业: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本课节的收获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