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捉‘蜻蜓’记!

(2008-07-28 08:37:35)
标签:

爱在中国行

稚虫

亚目

蜻蜓

豆娘

幼体

日本

杂谈

分类: 4~5岁

2008.7.27(日)

 

晚上天气有点闷,可能要下雨的缘故,到处都是蜻蜓在低飞。儿子下了幼儿园直奔过来,他想捉几只,可是我们没有工具,加之又没有小朋友们来,儿子弃车和我坐在台阶上观看天空中低飞的蜻蜓,“要是能捉到几只该有多好?”儿子低声叹息。

 

我心一振,现在的孩子真是可怜,我小时侯看这样的情景早就会和小伙伴一起自已制作一个网,去捉蜻蜓了,那快乐的情景至今想起好像还历历在目呢。“我得想办法给儿子做一个捉蜻蜓的工具才行!”想到这里,我对儿子说:“走,咱回家,妈妈给你做一个捉蜻蜓的工具?”“真的吗?怎么做?”儿子不相信地问。“弄一块纱布,找一个铁丝穿上,弄成一个筒状,然后再找一个长棍绑上就行了!”我极力回想小时侯玩过的,然后描述给儿子听。儿子一下子来了精神:“太好了,赶紧回家做吧!”

 

就在我们起身时邻居乐乐和他的妈妈下来了,一听我们要捕捉蜻蜓,赶紧说家里有一个刚买的,回家就拿下来了。我拿起来,跳到草丛里,冲着飞着的蜻蜓就高举,结果总是不能得逞,把儿子急得站在外面大喊:“妈妈,又来了一只,你慢点,快快,那还有一只,又飞走了。”乐乐和乐乐妈也急得跟着喊起来:“快,这又来一只,那边又飞了一只!”我被他们指挥得晕头转向,定下神来,我站定瞅准机会,一个高跳,嘿,终于捉到一只,儿子和乐乐高兴得大叫道:“快拿出来,快拿出来!”

 

我从网里将蜻蜓拿出先递给乐乐,可他直摆手:“给哥哥!给哥哥!”他有点怕可又不说,我递给儿子,儿子小心翼翼捏住翅膀,他倒勇敢,瞅着蜻蜓乱动一点都不怕。我蹲下身来招呼大家都过来看,观察一下蜻蜓并各自描述一下他们看到的。这时小朋友们多了好几个,这个时间都陆续从幼儿园回来了。

 

大家蹲下来聚在一起,大家七嘴八舌地开始说起来:“它有两个翅膀,两只大眼睛,还有一个长肚子,------”“尾巴上好像有个尖针,眼睛鼓鼓的,妈妈,它的尖针有没有毒呀?”嘿,真不错,儿子的问题问得挺有深意。“那它咬人吗?”小乐乐问。“唉哟,这我可不知道,有谁知道蜻蜓到底咬不咬人?”我问大家。“咬人,我就被它咬过了!”一个外地走亲戚的小女孩子说。“不咬人,不咬人!它是益虫!”一个今年上小学的大乐乐反驳道。我被他们的争论逗笑了,这倒很好,孩子们就应该这样问问题,这样才能长知识呀!

 

在他们争论之时,我又捉到一只,还网了一只蝴蝶呢,孩子们开心地围在一起,大家都抢着要蝴蝶,只有儿子嘱咐我把那只蜻蜓也带回家,他要仔细观察。我乐了,看来这两只蜻蜓今天要受苦了。

 

我招呼大家过来并告诉他们,“蜻蜓是个益虫,爱吃蚊子,将它放到家里可以帮助大家捉蚊子呢?所以捉到它观察后要放生呀!”大家点头。我其实很憾然,除了知道这点外,其它关于蜻蜓的一概不知!

 

小爸来接儿子了。儿子拿着蜻蜓高兴地回家了,回家后我们把蜻蜓放到茶几上,儿子那只因为太用力捏了,结果翅膀断了一只,我那只一下子就飞到窗户边上了。

 

吃完饭后,我收拾碗筷,就听小爸大喊:“儿子,你这是干什么?”儿子倒不慌不忙地喊我:“妈妈,快来看,它这样还在动呢?”我跑过去一看,大吃一惊,儿子把那只蜻蜓的头揪下来了,蜻蜓疼得在地上乱动。我生气极了,声音有些大地质问他:“儿子,你这是干什么?为什么把它的头揪下来,它多疼呀?!”儿子被我吓了一跳,有点委屈地说:“我只想看看,蜻蜓没了肚子后还能不能活?还有蜻蜓头都掉了,怎么没出血呀?”

 

得,他还真把自已当成法布尔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证实一下他的想法,可是这么不爱惜小昆虫也是不对的呀?我一时范了难,该如何说儿子才能让他不受伤害呢。这我得好好想想再说吧,我担心乱指责儿子,打消了他探索的积极性。改天想好了想说吧。

 

这是发生在上周四晚上的事情,至今才写出是因为对儿子如此‘残害’ 蜻蜓一事我无法理清自已的思路,不知该说些什么。也许我会找一个适当的时侯跟儿子说起如何保护小昆虫吧。

 

附蜻蜓简介:

英文名:dragonfly 。亦作darner、devil's arrow或darning needle。
  蜻蜓目(Odonata)差翅亚目(Anisoptera)飞行的捕食性昆虫,极常见於全世界各地的淡水生境附近。豆娘有时亦称为蜻蜓,因为两者皆是蜻蜓目的成员。差翅亚目2,500种蜻蜓的特徵是身体很长,有2对网脉交织的狭窄膜翅,翅膀常为透明状,可能有颜色标记。不像豆娘,蜻蜓的成对前翅和後翅外形并不相同,栖息时双翅伸平,而非彼此呈垂直状(极小的蜓科〔Epiophlebiidae〕例外)。蜻蜓体格比较强健,通常是比豆娘有力得多的飞行生物。蜻蜓拥有巨大而突出的双眼,占著头的大部分,有些蜻蜓的视界接近360度。

  蜻蜓目(Odonata)所有昆虫的通称。包括人们熟悉的蜻蜓、豆娘。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於捕食)。腹部细长。眼突出,触角小而不明显。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捕食性,成虫在飞行中捕食飞虫。食蚊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但食性广,所以不能靠它专门防治某种虫害。已知种不超过5,000种。世界性分布。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翅展从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若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各种的稚虫形态差异极大。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後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後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翅芽在早期出现,随著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稚虫到最後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几天後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後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较小的种类在白天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体软,生殖系统不成熟,色泽尚未完善。其最初的活动之一为飞离水域。成虫的生活分两个阶段︰一为生殖前期,约2天∼2周,随种类和气候而异;另一为生殖期,约1∼6周。在第一阶段时积极取食,远离水域。第二阶段开始於性成熟时期,此时蜻蜓飞到交配的场所(通常是可以产卵的池塘、河流)。雄体到达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据一定位置,并如鸟类一样保卫其领域,驱逐其他侵入的雄体。若有雌体飞近或飞入该领域,则雄体便试图与之交配。少数种类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

  交配的姿势独特。雄体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体的头或前胸,通过它的动作诱引雌体将其腹部前弯,接触到雄体腹部基部的交尾器。交配时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进行。交配时间数秒至数小时。交配後雌体立即产卵,或经数小时、数天後产卵。产卵方式有两种。产卵器发达的种类把卵产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组织内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产卵,可浸在水中达1小时以上。无产卵器的种类把卵从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有几种产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缠结装置,可防止被冲往下流。成虫需有温暖的气候、食物和适於产卵的水体才能生殖。鱼、鸟会捕食蜻蜓幼虫,幼虫间也互相残食。羽化时可能被鸟和小型鳄类捕食。但成虫在离开羽化场所後几无敌害,飞行迅速灵活,差不多能避开所有敌害。温带地区的种类多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可达1∼5年,成虫期寿命仅数周。

  蜻蜓是少数在民间文学及艺术中占重要地位的昆虫之一。俗语常称之为螫马虫,或「魔鬼补衣针」。在日本,蜻蜓受人尊重,有本杂志『蜻蜓』专门刊载有关蜻蜓的生物学文章。蜻蜓目分3亚目︰1.束翅亚目(Zygoptera,俗称豆娘)。二叠纪至今。体小,飞行力弱。前後翅同形,翅基狭窄,形成翅柄。两眼间距离大於一眼的直径。雄体有4尾突,雌体产卵管发达,稚虫有直形尾鳃。现存17科。2.差翅亚目(Anisoptera,俗称蜻蜓)。侏罗纪至今。体大,飞行力强,飞行动作灵活。後翅基部宽於前翅,两眼间距离近或相接触。雄体有3尾突,雌体产卵器有或无,稚虫有直肠腮。现存8科。3.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主要繁盛於中生代。成体介於上述2亚目之间,稚虫似差翅亚目。11科,但仅1科蜓科(Epiophlebiidae)现存。2种,甚相似,分布日本及尼泊尔高地溪流。另4亚目已灭绝︰巨差翅亚目(Meganisoptera)、原差翅亚目(Protanisoptera)、原束翅亚目(Protozgoptera)及古束翅亚目(Archizygoptera)。

  羽化的成虫颜色各异,色度从金属色到粉色不等。和其他昆虫相比,其体型庞大,有些翼展达到16公分(约6吋),甚至最小的种类翼展也有2公分(0.8吋)。除了是极端敏捷的飞行动物以外,它们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虫之一。蜻蜓翅膀肌肉在温暖时才能发挥最佳功能,而若有凉意,这种昆虫常在真正起飞前鼓翅生热。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为最有效率的飞行捕食者。猎物通常是飞行的小虫,但有些蜻蜓经常吃掉本身体重60%的猎物。

  年幼的蜻蜓——称为幼体,有时称为若虫——是水生动物,和成虫在空中的情形一样,是水中专门的捕食者。功能上无翼的幼体在颜色方面通常是斑驳或黯淡的,与生活环境中的沈淀物或水生植物颜色一样。它们的突出双眼类似成虫,但拥有成虫所无的惊人解剖结构。这称为「面具」,是幼体第三对口器的融合体。面具大得不成比例,不用时收在头部和喉部之下。面具尾端是一组牙状的夹子,用来抓住蠕虫、甲壳动物、蝌蚪、小鱼等猎物。不同种类的蜻蜓幼体分别称为趴虫、穴虫、隐虫或夹虫——其身形、代谢、呼吸端视所在的微小生境而定。

  幼体从水中或水
边的卵子爬出,而卵的生产方式有3种。有些种类把卵产在植物组织中,有些把卵黏附在表水的底层或上方。卵也可能从腹部掉落或被冲至水中。幼体利用直肠内的鳍,从水中吸取氧气。腹部把水吸入,再经由肛门压出。水可能以此方式大力排出,产生一种喷射推进的逃生方法。固体废物亦以这种方式排出。随著幼体长大,它把皮蜕掉,未来的翅膀在幼体成长期间约有一半先变为明显。接著,这些翅鞘在随後的蜕皮过程中快速增大。终於,幼体爬出水面(有时在夜间),进行最後一次蜕皮,变为成虫,留下一张皮(蜕壳),也就是以往身体的外壳。

  蜻蜓和豆娘一样,展现蜻蜓目昆虫特有的交配姿势。雄性和雌性在传输精液之前彼此扭曲为「圈」形。在交配前後,蜻蜓常常纵列飞行——雄蜻蜓常用腹部顶端的夹子,抓住雌蜻蜓的头部背後,把它拖著飞行。有些种类在雌蜻蜓产卵时仍会纵列飞行。

  许多蜻蜓科拥有与学名相关的描述性俗名,包括鹰眼(Aeshnidae科)、瓣尾(Petaluridae科)、棍尾(Gomphidae科)等例子。其他与分类学和事实无关的众多名称传统上一直用於蜻蜓,例如叮马蜻蜓。在美国南方,蜻蜓亦称为「蛇医」,因为人们迷信,蜻蜓能让生病的蛇回复健康。「魔鬼补衣针」一词源自蜻蜓会缝住儿童眼睛、耳朵、嘴巴的迷信——特别是行为不检的儿童。事实上,蜻蜓对人是没有危害的。


蜻蜓 (Dragonfly)
多彩昆虫的一种,四个大翅膀是其最明显的特徵。出现在泥盆纪时期。到了石炭记时期,出现翅距超过七十公分长的种类。它们至今仍可见,而在交配时,通常一前一後地飞行。它们将卵产在水中,而幼虫有鳃状构造用以辅助呼吸。

  蜻蜓(拼音:qingting,英文名:Dragonfly)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和
豆娘类的束翅亚目,另有将日本大绿和在印度发现的一种蜻蜓等仅二种划为间翅亚目的。大型昆虫,也是有翅亚纲里的最原始的昆虫。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头部可灵活转动,触角短,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不完全变态,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约有5000余种,在我国约300种,最常见的蜻蜓有3种:碧伟蜓、黄蜓和豆娘,这3种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个科,即代表了大型、中型和小型蜻蜓。。

  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规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颤而折伤。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1对,较大,约占头部的1/2,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动物。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飞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进行。多数雌虫在水面飞行时,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稚虫水虿,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
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除能大量捕食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蜂等害虫,实为益虫。

  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
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福建等省市。

  蜻蜓飞得很快,有些飞行时速可达100公里,而它又能在空中短暂停身不动。它飞行前进时不能灵活改变方向,要定住身体然后转向。在休息时翅膀仍旧外伸,即不能折叠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当的空间,多半在枝头或叶顶。

  蜻蜓的
交配也在飞行中进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钩状物抓紧雌蜻蜓的颈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弯,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的贮存精子器官,而后雄蜻蜓进行授精。蜻蜓为什么用尾巴点水?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都不一样,它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所以们它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

 

 

散文《蜻蜓赋》

[编辑本段]

作者:叶一片

  蜻蜓,没长羽毛,薄薄的透明的翅膀足以与血肉之躯的小鸟平分天下。

  蜻蜓的翱翔功能远远胜过鸟类。

  蜻蜓的体形更与人类创造的飞机十分相似。

  蜻蜓曾经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它也最亲近我们人类,它在大路上,在田园里自由穿梭与停靠。曾几何时,它也在乡间的屋前房后与农家的小顽童们捉迷藏。

  蜻蜓美丽而又可爱!蜻蜓纯朴而又勤劳!

  蜻蜓点水用颤动着的身姿全力在“生蛋”,这种生育的本能延续,也是那么具有韵律感和美妙无比,那种画境,那种诗意不经意地创造于山水之间,任何赞叹之词都会为之逊色。于是乎,我们应为传统的“蜻蜓点水”解意彻底平反。

  可惜,我们这个良好的愿望大有可能会成为一句空话,而写照出人类品德的缺失!

  你看,随着人类的急速增长,蜻蜓家族的品种在一个接着一个灭绝或者正在灭绝……在我们的生活区,还剩下多少只蜻蜓与我们共舞,在我们的头顶,你还能见到几只蜻蜓在盘旋。可怜的蜻蜓啊,在人类的治虫法宝“农药”里成灾难性丧生,幸存下来的几只又能在恶劣的环境里度过几年呢?

  如果
蝴蝶灭亡了,还有飞蛾是近亲。而飞蛾是虫子变的,而虫子的生命力特别强盛,我们人类的“农药”对它无可奈何,这虫子似乎越杀越多。如果蜻蜓灭亡了,好像还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它,就以它的翅膀而言,蜻蜓的翅膀是独一无二的,蚂蚱的翅膀似乎相类似,但它的身形与飞翔功夫却是无法和蜻蜓相比的,惟有蜻蜓才可以看做人类飞机的翻版。

  
蚂蚱螳螂躲藏在草丛中,跳跃与爬行的时间少而短促,其翅膀的形质与色泽也与蜻蜓大不相同。蝉的羽翼与蜻蜓最为相似,但它粗短的身姿远没有蜻蜓那般修长美丽。而蚊蝇的小气与丑恶嘴脸,更不应当拿来与蜻蜓相提并论。惟有这蜻蜓,从早到晚迎着光明默默飞行,耐得住太阳的酷热,且无须喝水饮茶,生活在大漠里的骆驼也要对它干拜下风。

  蜻蜓的交配图是一个无比奇妙的令人崇敬的几何体,两条尾巴交接成的弧形圈具有一种简单的玄理与神秘,平行着的羽翼是造物主赏赐给它们最默契的组合,它们双双对对照样能够上下翻飞,滑翔前行,左冲右突,我们人类模仿出来的飞机是无法达到如此艺术高度的。

  可悲的是,蜻蜓在人类的淫威下一批一批地光荣牺牲,它的一再中毒与灭绝和它捕食蚊虫的功劳是分不开的。蜻蜓家族的大队伍本可与蚂蚁争雄,如今却比鸟类而珍稀,真令人痛心疾首!

  在我的小收藏柜里,保存着一只珍贵的蜻蜓标本:触角蜓。

  触角蜓的最大特点是头部长有一对触角,这对触须与它的身体大约等长,较硬,向前直伸着,成八字形摆开。我清楚地记得,我在山上捉到它的时候全身是深红色,整个身躯比常见的蜻蜓较娇小,活脱脱象蜻蜓国度里的一个“秀珍女人”。

  这只触角蜓我巳收藏了整整十年,我用纸片和透明胶布把它定位在一个透明的塑料盒里,秘诀是用樟脑片柯护着它的光辉形象,并保护住了它完好的尸身与品质。我也是人类的一份子,我对它犯有深深的罪恶,我权且写下几个文字当做我们的忏悔与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