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31(四)
一天读了一篇文章,看后真是久久不能平静,说是一个人养了三盆花,同样大小,同样的土质,放到同样的地方,每天给他们相同的待遇(比如松土,浇水等),唯一不同的是他每天对着一盆花说一些说喜欢它的话;一盆他每天都对着它说如何不喜欢它,恨它的话;但对剩下的一盆不管不问,漠不关心。结果一个月以后,前两盆花长势很好,不管不问的那盆却逐渐枯萎,最后死了。按理说,每天接受恨意的花应该长势不好才对,可是结果却不是这样。看来,无论爱还是恨都是一种情感,恨只不过是爱的另一面而已,比起漠不关心来,也是一种关注呢,尽管是反向而已。
植物和人一样敏感吧。尤其是对小孩子而言,你的漠不关心无疑会置他于死地。联想到这几天我的所作所为给儿子带来的感受及儿子的情绪变化,我更坚信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了。
平时下班回家,我都会先跟儿子玩一会然后再去准备晚饭,但这几天,回家后我先看报纸,然后做饭,儿子问我问题,我都边看报纸边应付他,有时也不看他着就说:“自已玩吧,妈妈忙呢。”他非常不情愿,几次提出抗议:“妈妈,你不要看报纸了,陪我玩一会儿吧?”我仍头不抬地看报纸,儿子不甘心,不停地问我问题,我也不回答或者敷衍了事,儿子非常生气地骑在我身上。刚开始他除了气愤无可奈何,两天后他开始不听话,任性,临睡觉前看碟、吃东西,到上床睡觉的时间也不肯睡,有点焦虑的情绪。小爸也搞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其实就是你平时给他的关注多了,现在你对他漠不关心了,他的情绪发生了变化,觉得没有安全感了,开始用看碟、吃东西、不睡觉等等你平时禁止的事情来换取你的注意。不信,你再漠不关心他几天,他肯定会将以往保持的好习惯全部改掉了。为什么关注或者漠不关心对孩子的情绪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利用对情绪的探索,认知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是和蔼可亲的,还是漠不关心的,是可以依靠的,还是需要远离的。当孩子与我们进行互动的时候,他不仅仅是想说一句话和想要我们帮他做一件事,而是带着某种情感和深层的心理需求,所以成人一定要考虑到孩子深层的情绪护理。(李跃儿语)
我们常会看到这种情形下,孩子问了七八遍,妈妈都没有任何答复,连一个表情都没有。就像对那盆花一样,长期下来这种漠视会使孩子按照对妈妈的印象来理解身边的其他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冷漠的,不愿与人通融的。想想多可怕。
李跃儿老师也说过:如果孩子是在孤独中长大的,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他会按照理想的模式去想象亲人的样子。时间久了,他需要的亲人形象就会留在心中,给他的精神和情感以支持。反之,如果他是有亲人的,但亲人非常冷漠,不关心他,给予的反应不能满足情感需求,孩子就会产生企求、失望、仇恨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遗留在孩子人格中,形成有缺陷的人格。
漠不关心,想想还真挺可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