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节选)》,我之分析
好像无论换多少次教材,《劝学(节选)》都是雷打不动的篇目,但对历来的教师教学用书及其它各种教辅资料的说法或分析,有些本人实在不敢苟同。现在就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 总体思路
节选第一段只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是借君子之口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节选部分第二段便是论证为什么“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比喻论证(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来论证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用木“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得出只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作用。
以上的第二段是说理==,而第三段作者用自己“终日而思”“跂而望矣”的实例来说出“见着远”“闻者彰”道理,这亲身经历应该可以视作事例论证。接下来,作者又延伸扩展到“假舆马者”可“致千里”,“假舟楫者”可“绝江河”的道理。这一段论证的是君子的天性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凭借外物(即学习)最后才成为君子的。
以上这两段,其实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学习的,也就是论证了第一段提出的中心论点。至于教师教学用书上说的,第二段是论述学习的意义,第三段论述的是学习的作用。我总认为这个提法有点牵强,你想,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和提高效率弥补不足说它作用也行,说它意义也可。意义和作用这两个概念真不好区分。
第四段则是解决问题的,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作者在前面二三段已经说清了为什么要学习之后,进而在这一段提出了如何学习的问题,作者在这一段从正反两方面指出了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有三(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有心栽花也好,无心插柳也罢,《劝学(节选)》应该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它的思路特别清晰,就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布局全篇的,而不是如课本教材分析的提出中心论点,从三个方面(用三个分论点)来论证中心的。
只是中果之大,鲜为人知罢了!或者夸张点儿或准确点儿只有我知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