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闲话讲勿来

(2011-02-24 15:35:28)
标签:

咪西

上海

宋体

炒咸菜

上海闲话

文化

分类: 旧事记实

    此文我曾投报刊,未刊用。我也不解意。不料在

网上读到一篇议论,说上海儿歌“乡下人,到上海,

上海闲话讲勿来,咪西咪西炒咸菜。”系以乡下人

只能吃咸菜来炫耀上海人之精于吃,大谬。故传到博

客上,以存史料。                             

 

一首儿歌的变迁

在怀旧儿歌中经常会提起一首沪语儿歌:

乡下人,到上海,上海闲话讲勿来,咪西咪西炒咸菜。

殊不知,这是此歌的第二版,真正的原版现已很少有人知道。而改版的机枢正好让我发现了。

此儿歌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原创作者已无从考证,最初流行时歌词是:

乡下人,到上海,上海闲话讲勿来,咪西咪西唱滑稽。

对于歌词中“乡下人”需作一点注释。那时,上海人对短期来沪的外地人都称之谓“乡下人”,而到外地去,江浙一带较近的目的地,都称之谓“到乡下去”。这可能缘于“上海人”其实都是上海开埠初从“乡下”迁徙而来。老家往来的亲戚大多是“乡下人”。邻居会这样说:“你家乡下的亲戚来过了。”或者就说“你家乡下人来过了。”这不过是一个习惯称呼而已,并无恶意。回故里,自己也会对邻居说:“我到乡下去了一趟。”开初,亲戚也许正是农夫,故里也是农村,但后来亲戚早已不务农了,都已居住在城里了,但“乡下人”和“乡下”的称谓被保留下来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不少外地人活动于上海街市,因语言交流障碍,易发生无谓的争执。此歌谣便应运而生。此歌谣的出现对外地人不无嘲笑之间,但后来儿童的传唱并不涉功利目的,只是因简单顺口,童心的好玩而已。有一天下午,在一家石库门的天井里,有几个儿童在唱“乡下人,到上海,上海闲话讲勿来,咪西咪西唱滑稽。”恰好有一位老太太坐在天井里做针线活,因为屋里的光照欠好。一来年迈耳背,二来专心于针线,所以把儿歌听错了音,又是随口与儿童们搭搭话:“啊,咪西咪西炒咸菜?”引起了儿童们一阵哄笑:“哈哈,咪西咪西炒咸菜!”儿童反复唱新版歌词,边唱边朝外走。谁也没有料到这三五个儿童唱着新版歌词传给了他们周围的小朋友,后来竟然传遍了上海,而且原版却淹没了,逐渐被人遗忘了。

 读者会问:“你怎么知道得这样详细?”不瞒你说,故事发生的当时,我正在天井里洗涤,故事的主人公——老太太就是在下先慈,这些儿童的名姓,我现在还能叫得出来。

我居住的弄堂不大,只有七、八家门牌号,即七、八间石库门。我家的那幢石库门里住着六户人家,天井是公用的,天井里有一只自来水龙头,水是合用的,天井常有儿童嬉耍。当时弄堂里的邻里关系与现在不同,张家有几个人,李家有几个人,互相都了解得一清二楚,甚至那家有什么常来往的亲友,都是熟悉的。先母是旧式家庭妇女,专营家务。那时已有第三代,我家祖籍浙江,称祖母为“娘娘”,全弄堂的孩子都跟着叫“娘娘”。邻居不在家的时候,家母也常带着照看他们的孩子,邻居的孩子对家母除了尊老爱幼的礼仪外,开开玩笑,讲句笑话也是常有的。现在家母已归天多年,儿童们大多已志在四方了,那条弄堂在建筑成都路南北高架时拆迁了,弄堂已无踪影。这首儿歌的变迁更是很少有人能述其经过。事虽草芥,微不足道,或可备考,且记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