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面对与处理孩子的哭闹与索求”的一点看法
(2012-03-06 10:21:48)
标签:
哭闹孩子满足情绪心理空间情绪宣泄行为规范规则爱父母亲子教育 |
分类: 爱育自由·共同成长 |
自从有了俩围脖,只言片语的感想碎片都集中在了那140个字里去唠叨完了,呵呵,真有很久没有在博客里码字亲子教育的话题了。
昨晚回复一位围脖友人关于“孩子哭闹索要玩具时,怎么说,怎么哄?”的问题,一下子我就成了个话痨,140个字怎么也不够我叨叨的了,呵呵,索性今天再整理一下发在大博这里。很多时候思考需要一个总结归纳的过程,他人的问题和疑惑,最终都会变成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昨天的话题起于傍晚我在玩具店里看到的两个大约五岁左右的孩子,一旁陪着的通过对话听着是妈妈和奶奶,两个孩子在玩具中流连忘返,都想买某一个玩具,妈妈和奶奶都不同意,豆在店里面逛悠,我就在店门口等着看着听着,妈妈和奶奶先后用了好几种理由来拒绝两个孩子买玩具的需求,大致如下:
1、家里已经有一堆了还买!
2、那是小BB玩的!
3、如果你一个星期不哭闹、不迟到,就奖励一个给你!
4、没有带钱!明天也没带钱!买什么买!
5、快放下!我要走啦!你自己留在这儿!等下警察叔叔把你带走!
最后两个孩子怏怏地放下玩具,嘟嘟囔囔地跟着妈妈和奶奶身后走了。
当下里我听了这些对话心里不由感想,不知这两个孩子当时心里是如何感受。如果你是孩子听到这些,感受又会是如何呢?你是不是能够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能买玩具呢?……
当孩子确实是因为索要玩具、或其他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哭大闹时,父母可以怎么做?
个人对此的看法和经验受益于以下几点原则:
首要原则是,在孩子哭闹的过程当中,决不满足孩子的要求。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一哭闹时就立刻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这方式误导,以为只要用哭闹的方式就可以让自己得到任何满足,学会了用哭闹来“要挟”和“掌控”父母的反应。
孩子被拒绝时,他多少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情绪,对孩子来说最直接的宣泄方式,就是哭。父母此时要允许孩子哭出来,发泄掉他的情绪,同时,事先定好的规则父母此时也要坚持始终,态度需要温柔而坚定,可以告诉孩子:“今天妈妈不会买这个玩具。妈妈拒绝你,你很生气是吗?你可以生气,你想哭的话可以哭一会儿,妈妈会陪着你……”
我们想让孩子了解一点:有情绪是OK的,哭也是OK的,但是,用哭闹的方式要不到东西。
作为孩子,他们会很自然地用哭来宣泄他的情绪,藉此帮助自己释放掉心里的堵塞部分,当孩子哭完了发泄够了,他就重新拓展了心理空间,有能力去接纳规则。
待孩子情绪宣泄过后,父母再来和孩子平心静气地,以事论事,重新一起来商讨所需求的事情,如果不是属于事先约定了规则范围的需求,这时可以重新商量一个父母和孩子都可以满足的方式。
另一原则是,关于买玩具的有关规则的制定,必须得是父母和孩子事先商定好的,而不是随机决定的。
规则不是一蹴而就成为孩子行为习惯的,并且我们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不是为了控制住孩子的行为,是为了让孩子在这规则中得到更多的安全与自由,学会在关系中找到平衡的方式。
制定规则,首先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结合他的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在平时逐渐地将规则带入生活行为当中。
比方说一次只买一个玩具,超过多少钱不能随时买但可作为生日礼物等,规则一旦商定好就要坚持始终。在孩子的哭闹情绪得以平复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重温规则,如告诉孩子:“妈妈刚才不同意你买那个玩具,是因为我们之前已经商量好了的,一次只能买一个……”
其次是表达爱的部分,这是孩子在任何情绪和行为背后最最深层的需求。
无论孩子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爱”,都是他们永恒不变的终极需求,“不被(父母)爱”也是孩子内心最深最重的恐惧。
当遭到挫败沮丧时,他们需要爱;当伤心恐惧时,他们需要爱;当做错事时,他们需要的也是爱;当孩子故意“违规”时,他们也在呼唤着爱……
孩子时常会误解父母不肯满足自己时,就意味着自己不值得或者妈妈不爱我,所以父母在允许孩子的情绪,和规范孩子行为时,也要记得告诉孩子妈妈很爱你。
如告诉孩子:“妈妈不同意你买玩具不代表妈妈不爱你,妈妈非常地爱你,只是希望我们商量好的事情都要说到做到,这样我才知道我是可以相信你的,这样我们才能够一起商量更多的事情……”
再者,返回到第一条原则上,如果孩子已经是惯用哭闹来“要挟”父母得到满足的情况的话,父母需要的是先反思过往的教育过程里,是否缺乏坚定的态度和适当的规则,然后先逐渐调整自己的态度和做法,接纳孩子的既成“误解”和行为方式,明白这样并不是孩子的错,只是以往的教育环境令到孩子产生了误解。
孩子的这种类型的哭闹,一般会在他感受到父母的坚定态度和明白原则之后,一次两次三次以后他就会“收兵”,因为他已经知道这个方式不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