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的效果和品质——关于“管教”的一点思考
(2010-03-22 15:53:38)
标签:
管教效果品质教养教育父母心态亲子育儿 |
分类: 爱育自由·共同成长 |
管教的效果和品质
谢谢果果同学抛了块玉,呵呵,让我对自己最近的种种思考得以机会阐述,进而完全清晰起来。
最近,在和毛豆小人儿的执拗、逆反、自我意识等等叫什么都好的时期“周旋”的过程中,
我常常在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管教才是最有效果,同时又抱持尊重的。
谢谢果果同学给了一个“我信息表达”示例:
“我”信息:宝宝,妈妈看到你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坐着吃,到处乱跑,
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妈妈不高兴了。
我一直是认为,孩子的人本身,和孩子的行为,是可以区分对待的。
所以,我也曾经多次使用这样类似的“我信息表达”。
就是象果说的:妈妈不喜欢你*****的行为。
这样做有没有效果,我看到有,就是发现毛豆学会了问我们(在他做了一个什么事情以后):
妈妈,你喜欢我这个行为吗?
虽然,每次他这样问的时候,似乎不是为了寻求我们的一个答案,
很多时候他也不是认真地问,也并不对我们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回答做出任何反应。
起初我一直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反应出的是一个良性效果,就是他可以区分他自己和他的行为。
但是最近我开始想,这里面,有一些问题。
换位思考时候,我感觉到,这句话说出来的效果,很容易被加强吸收的部分就是前面半句:
“我不喜欢你”。
当我们说:我不喜欢你……的行为。
这句话听起来的感觉,其实,就是一个含有否定意味的话,
否定了什么呢,就是否定了孩子这个人本身。
我发觉,这个,不是真正的我信息表达。
我信息表达,是我对自我负责,我表达出那些完全、纯粹属于我自己个体的那个部分。
我看到……我感觉到……我认为是……我希望……
我觉得剩下的,表达妈妈生气了本身也没有问题,妈妈当然可以生气,也可以表达出来,
只不过这个背后的心态就决定了很大差别,
是情绪操控的,还是自我负责,那带来的结果差异很大。
“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的书,我还没有看完,开始有一篇里提到一个观点,
很多心理学派认为要把孩子的人和行为区分开来对待,对这一理论书里是不赞同的,
它的观点是: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原文是:
“一个孩子是否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被接受取决于她有多少行为不被接受。无法接受孩子的很多言行的父母会不可避免地使这些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被接受。相反的,接受孩子的很多言行的家长会使他们的孩子感到作为一个人被接受。”
简言之就是,你不可能在不接受一个孩子行为的时候,还能够完全地接受他这个人。
现在看来,这些观点不无道理。
现在我认为,爱和接纳孩子这个人,但是,不接纳其某一特定行为,仍然是可以做到的。
只不过,这里面关键和根本的地方,仍旧是要回到一个功课上来:
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心灵修炼。
那个“管教”的品质和差别的关键是:父母是出于一个怎样的心理状态来做管教的。
如果父母心里面没有完全接受:孩子就是现在这样子,孩子正在做出困扰我的行为……
如果当下父母没有能够接受这样一个状态的存在,那这就不是真正的接纳,
在这种背景下做出来的管教,即使是使用PET语言方式的管教,即使是用“我信息表达”,也可能仍然是一种操控。
最近的种种经验、思考,给我最深的感受还是那一点:
教养,父母心态最重要,修心是根本。
这是教养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觉得更顺畅的管教可以是这样:
做到三个自我负责:
我接纳:
我接纳孩子做出的某一个行为,接纳孩子行为对我造成的当下的困扰……
例:孩子吃饭的时候不坐着吃,到处乱跑。
我的困扰是:担心他吃不饱,或者动来动去对胃不健康,或者他吃的太久会耽误我下面的计划……
这个“我接纳”,背后有着很深很深的修炼功课,
我想,那正是生命的本源,
觉察,接纳,放下,拥有力量,回到光中……
我表达:
我看到或我听到的状况:我看到你做了(我听到你说)……(描述发生事实)
例:我看到你在吃饭的时候常常跑来跑去
我的感受:我觉得(不舒服)……(我的解读和具体困扰)
例:我觉得有点担心,我怕这样吃饭的话你的胃容易不舒服……
我的期待:我希望……(具体状态和结果)
例:我希望你能和我们坐在桌子边一起吃饭。
我的建议:我(你)是否可以……(具体做法,给出选择)
例:你想坐在爸爸身边还是妈妈身边呢……
还有一点最根本的心态:孩子可以不接受我的期待和建议,运用倾听,继续沟通……
对于小孩子,比方三岁多的毛豆,就得简化这过程。
模式一样,变成概述性的我信息表达,语言简短易懂,还可以添加游戏的乐趣。
例:
我照顾:
最后,得记得照顾我自己的期待部分,
尤其对于三岁多的孩子,他可能完全不理我或者打岔走掉,并不一定会有协商的结果出现。
所以,我负责照顾我自己的期待,并且修炼信任的部分。
我相信,父母的管教,更多的时候,是会象一颗种子,
在土里生长的部分,也许我不能见到,
但是,只要我一直给他雨露阳光,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