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尊重咱们的“小气”宝宝!

(2009-07-28 00:17:49)
标签:

小气

霸道

自我意识

敏感期

成长

分类: 爱育自由·共同成长

午觉后,妈妈问正坐在玩具车上的毛豆:“带车子下去玩一会儿好不好?”

毛豆抬头问:“下面有小朋友吗?”

妈妈笑着想起以前的数次经历:“你是不是怕小朋友抢你的车子呀?”

毛豆点点头:“是。”

妈妈说:“你也可以保护好你的车子的。如果有小朋友来动,你不愿意的话你可以说出来:我不同意……请你不要动……。”

在花园里玩耍,毛豆走到哪里都拖着他的车子,除了他的小伙伴乐乐,谁都不给碰。

邻居姥姥在一旁说:“你家毛豆好护自己的东西哦。他怎么会这么护呢?你和他爸爸不会这样啊,他怎么这么护呢。……不过你家毛豆也好哦,他到不会去抢别人的东西。”

……

 

两岁八多月的毛豆小人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一直非常明显。

他会经常说“不”,“不好”、“不要”,

会极尽地保护自己的物品,对他认为的侵犯者,打、推、踢、捏……用尽浑身解数,

这物品,甚至包括了自己的家人,如果家里人在与外人讲话或者是有身体的碰触,都会遭到小人儿的干扰与阻拦。

 

从理论上来讲,“自我意识”指的是:

“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或,自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从认识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统称为"自我认识";从情绪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侍、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从意志形式看,它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按照蒙氏理论中对儿童成长特点的研究表明,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时期,会出现很多极其自我中心的行为。

具体行为可能表现为咬人、打人、喜欢说“不”、喜欢说“我的”等等。

不了解的人看了就会觉得,这个时期的孩子比以前脾气大了许多,经常闹别扭,爱哭闹,和父母拧着干,常常无道理可讲,执拗、霸道,还很小气。

毛豆,恰恰是这些行为特征表现地都比较明显的孩子。

以上的行为,基本都能在他每天的生活中看到。

因为缺乏对孩子成长的足够了解,社会传统标准的道德规范,常常就为象毛豆这个时期的孩子贴上了“霸道”、“小气”甚至“坏孩子”的标签。

绝大多数的父母,正如乐乐姥姥所理解的那样,当孩子保护自己的物品时,常常被认为是小气、自私,当孩子有推打的行为时,常常被认为是欺负别人的攻击性行为。

于是,前者受到批评甚至是强迫孩子在大哭中去分享玩具,后者则遭到不由分说地严厉指责甚至惩罚。

殊不知,孩子这一自我意识发展时期,对他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更需要父母份外的重视与理解。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

 

孩子只有先学会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界限、认识自己的私有财产,

认识和学习到自己是能够、和有权利保护属于自己的疆界、物品的,

才能够学习到认识他人、认识他人的界限、认识他人的私有财产,

才能够真正地学会尊重他人的疆界与物品的所有权。

孩子只有先学会说“不”,先学会拒绝别人,

才能学会尊重他人说“不”与拒绝的权利。

当孩子懂得:我可以保护我自己的权利与物品。

他也才会明白:你(他)也可以保护你(他)自己的权利与物品。

我有权利拒绝你(他),你(他)也有权利拒绝我。

 

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的行为遭到过多的干涉、否定或控制,就会破坏孩子认识自我的过程,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

例如常常都能看到的,当一个孩子不愿意把玩具给另一个孩子玩时,身边的成人往往会说:

“给他玩一下有什么关系呢,又不是不还给你嘛,不能这么小气啊……你们是好朋友呀,好朋友就要一起分享的啊……”

结果是,好多孩子往往在大哭声中不情不愿地执行着成人的“分享”标准,但这本应美好快乐的“分享”,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

久而久之,孩子对自我疆界的认识就模糊了,既然我的玩具要“分享”给你们,那么你的他的也都理所当然得“分享”给我。

这样一来,孩子也同时模糊了对尊重他人疆界的学习。

依照蒙氏理论对儿童行为的研究:如果儿童正常发展,他会在7岁后走出自我中心的疆域,达到和谐和顺从的人生状态。

 

我感觉到正是因为如此,毛豆在极尽保护自己物品的同时,却又不会去随意侵犯属于别人的东西。

他正在学习建立着的,正是“我、你、他”的这个界限。

而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的这个特殊成长时期,同样有着自己的功课,那就是:

学习尊重,与耐心等待

尊重咱们的“小气”宝宝,耐心地,陪伴着他们的每一个成长时期,等待着,他们的慢慢长大。

 

 

 

附:

自我意识的发展(development of self-consciousness)

    自我意识产生于婴儿期:

  ①儿童最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同外界事物的区别。1岁左右的儿童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但是,这种意识只是同个别活动相联系的,还没有把自我作为一个整体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感觉,还不是明确的自我意识;

  ②儿童在1周岁以后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他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从成年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象称呼其他事物一样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这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表象阶段;

  ③大约在2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一般是先掌握物主代词"我的",然后才用第一人称"我"代替自己的名字。这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学前期以后儿童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以自我评价、为主要标志。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是在成人的教育和引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①自我评价发生于学前初期,约在3、4岁之间。随着自我评价能力的产生,自我体验产生于4周岁左右,自我控制能力产生于4、5岁之间;

  ②从学前后期到小学初期,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是以成人的评价为依据,对自己的个别的或某些方面的外部行为表现作出评价;

  ③小学中期以后,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依据道德标准进行评价的原则性明显增强;

  ④从初中开始,儿童的自我评价逐渐从外部行为转达向自觉地对别人和自己的内在品质、内心世界做出评价;

  ⑤ 自我评价能力在青年期接近成熟,能够比较全面地对自己和别人作出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