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大运动

(2012-06-26 08:16:11)
标签:

金中曰

原创

舌尖上

运动

分类: 文娱随笔

舌尖大运动

 

舌尖大运动

金中曰

——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感谢新浪博导涛妈的推荐支持,也感谢圈子和博友们的支持!

 

因为中央电视台七集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把全国人的舌头都搅活分了。我也是每次都憋着看,看着那些令口水胜出的画面,看着那些制作着各地风味名吃和小吃的画面,看着那些纯朴的乡情食物链,猛咽着吐沫,咀嚼的意愿是越来越浓,舌尖的需求越来越大。大中国啊,各种文化源远流长,更别说饮食文化,那些个美食佳肴与历史的渊源相融,在搅动心思时,能不搅动咱的舌头吗?

第一次拨动的画面恰巧是那长毛豆腐的制作过程,看着朴实的徽州人家,用粗糙的手抚摩着白白的长毛豆腐时,就像抚摸着一头宠物一般,我疑虑地问向老爸:“你们南方人都喜欢吃这种长了毛的豆腐么?”“嗯,那好像是安徽一带的制作方式,闻着臭,可吃着香呢。”老爸回应着。我抖擞了一下舌尖,愣是发现,居然自己也有想尝一尝的冲动。脑海中立即想起北京王致和的臭豆腐,那也是闻着臭,吃着香,尤其是抹在烤窝头干上香喷喷啊!不好,舌尖湿润得要滴水哦,哈,估计这些个美食都有共通的地方。舌尖啊就是奇怪,与鼻子可真不同,也是啊,闻着与吃着何干?

记得有一个缮写各地名吃与著名人物之间关联文章的作者,叫二毛,后来才知道他也是《舌尖上的中国》的顾问,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家。他的文章我几乎都在看,不仅将国内八大家的菜系做法论得是头头是道,就连一些国内过往的名人喜好的菜肴也说上一说,就着那些个论述,把各种做法各个吃相、以及各样的习惯都写的淋漓尽致,别提多有意思了,每次看得我呀舌尖都会抖动。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把饮食与文化一相融,别提那个精气神了,壮!

画面一直在跳动,不论是哪种民间做法,总是贯通南北,各有特色。那些腌制的食品中,我最喜欢吃的是南方的腊肉,不知是不是根子在南方,自小就喜爱这些个食物。虽然那时候腊肉只有在过年时看到,可是切起薄薄的肉片炒着蒜黄,别提我多喜爱了,舌尖会吃到发酥。其实,像腊肉、熏鱼等这些腌制的食品,都是因为过去储藏食物的方式几乎很少,要是保留住这些美食,老祖宗就创造了这种制作方式。舌尖的运动带来了无上的智慧,那种转化的灵感都来自于舌尖的功劳啊。看着一个个的制作过程,想着历史演变而今的美食成果,味觉与舌尖的贡献确实是最大的。

大自然赋予了人们最好的原始材料,海洋、山川、湖泊、盆地,那些最初的馈赠是那样的博大。人们将这些个食物通过多少年代的研究与努力,而最终形成了一方水土里最受人们欢迎的食物。想想,即使是成仙了,也不忘记到民间来讨些美食,可见人间最美是食物,那些给人们带来享受的也是美食啊。

看着镜头里一个个垂涎欲滴的画面,汤包、糟鱼、糯米团,还有茄汁肉夹馍、鱼头泡饼、醉湖蟹,以及那刚出笼的陕西大馍馍……哇呀,舌尖不停地搅动着,我晕,还是先去找些点心来添补一下吧。据说不少人对《舌尖上的中国》还不满意,也是,仅仅七集怎能阐述全面呢?但是,就是因为这七集的功力,不是已经调动了所有能够调动的感觉了吗,现在只要是与吃有关的都来它个舌尖运动,什么舌尖上的川菜,舌尖上的陕西,舌尖上的儿童食品……看着吧,用不了多久,就会有舌尖上的世界各地,舌尖上的运动会等等了。因此我想,《舌尖上的中国》只是在抛砖引玉,它调动的是集体的力量,却已经感动了全中国。七集仅是一个序曲,随着时间的过往,那些舌尖上的运动交响曲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舌尖大运动

温馨提示:本博文为金中曰在新浪博客原创,未经同意,一律谢绝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