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以食为天,食也,乐也!

(2009-11-21 13:45:57)
标签:

金中曰

原创

饮食文化

杂谈

分类: 散文(时光)随笔

民以食为天,食也,乐也!

文/金中曰   

 http://bbs.9degree.com/UploadFile/2006-10/20061014211068376.gif  

    天看了个郭德刚的单口相声“民以食为天”,看后捂嘴笑个不已。是啊,一个“吃”字包含了多少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啊。

    要说吃谁也离不开,别看现在讲究养生满大街的忽悠,铺天盖地的,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结果咋样呢?人们照吃不误。怎么的呢?民以食为天嘛。谁能见着全聚德的烤鸭给与拒绝,谁能见着正阳楼的大闸蟹,不垂涎三尺,谁能见着同和居的大豆腐,不夹上几块,吧唧吧唧的,香啊!若家里有个煮菜高手,更合适,谁能拒绝了美食呢?哈!要说吃啊,甭避着,敞开了怀的吃,寺院里的老和尚还知道素三样爽口呢。所以说,吃是人的本性,按照郭德刚的话,什么都得学,唯独吃不用学。

  

木盆黄鱼肚
 

    过去北京有好多个大饭庄,如八大居、八大堂、八大楼、长安十二春、全聚德、东来顺等等。现在更是中国名吃荟萃北京,放眼全世界,在北京是吃遍天下无敌手啊。

    困难时期下饭馆,平常人家吃不起,偶尔打打牙祭,顶多在家里做个红烧肉,填填冒出馋虫的肚子,就很满足了。那时候油票的定量连炒菜都不够,更别说吃油炸的东西了,那都是稀罕物。现在,只要想吃,去哪吃都不算什么。平常人家逢年过节,一大家子聚聚,下饭馆的也不在少数,几个朋友庆生,也是在饭馆解决。

    中国各种情况都以文化来讲究,做企业有企业文化,喝酒有酒文化、喝茶有茶文化,喝咖啡有咖啡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用文化的传播,来提高这一领域的素质与素养,也是人们在满足温饱后的一种精神的需要。过去很多的文人墨客喜欢舞文弄墨,为此一些著名的菜肴就流传下了许多个传说来。那么许多饭馆也相互将菜样斗个花名,以博得该领域的美名。南北各菜系斗烹饪,也都想斗得个五彩缤纷来。

   

阿三生煎
 

    对于吃,我想大到文化,小到满足,总脱离不了这几个要素,而且它们也是循序渐进和相互关联的。第一要素是饱肚子,第二要素是选择花样,第三要素是色香味俱全,第四要素是文化内涵,那就是用古老的传说或诗文来赞美饮食文化,这也算是最高境界了吧。

    但是咱小老百姓平常人家,一般讲究顶多是四菜一汤,要说把文化吃进去了学进去了,看着似乎有些离谱。其实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饮食文化与我们平常人家无处不接触,无处不存在啊!要说最接近的还要算是过节的一些讲究,如春节前夕民间还有个顺口溜: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贴道祜,三十晚上阖家欢乐吃饺子。再就是打春了,吃春饼,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等。元宵节,人们要舞龙灯,端阳节要赛龙舟,这些都属于饮食文化活动。连影视作品对饮食文化的传播都不拉空,如满汉全席、神厨、佛跳墙等等,都很精彩

    斗转星移,从我们的祖先起,创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灿烂文化,那么作为饮食文化的传承,国人将会继续发扬光大。

    哈!侃了半天,口水开始猛劲的生产,我要吃饭去了,但愿中国的饮食文化,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

民以食为天,食也,乐也!民以食为天,食也,乐也!民以食为天,食也,乐也!民以食为天,食也,乐也!民以食为天,食也,乐也!

 

奉送个吃的笑话(网摘),让大家周末乐乐:

    与同事到外地出差,当地的同事热情好客,当晚便在一特色酒店的包间设宴接风。男男女女十几个人落座后便不停的聊天,只有一个人在点菜。点好了,征求大伙儿意见:“菜点好了,有没有要加的?”
  这种情况,我们在北京一般是让小姐把点过的菜名儿报一遍。于是一位北京的哥们儿说:“小姐,报报。”
  小姐看了他一眼,没动静。
  “小姐,报一下!”哥们儿有点儿急了。
  小姐脸涨得通红,还是没动静。
  “怎么着?让你报一下没听见?”哥们儿真急了。
  一位女同事赶紧打圆场:“小姐,你就赶紧挨个儿报一下吧,啊。”
  小姐嗫嚅着问:“那,那……就抱女的,不抱男的行吗?”
  “噗!”边上一位女同事刚喝的一大口茶全喷前边人身上了。十几个人笑做一团,小姐更是不知所措

……

    (图片网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