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老北京”,困厄中遇到的古道热肠
文/金中曰
http://secure-cn.imrworldwide.com/cgi-bin/m?ci=cn-sina2006&cg=0
最近,我很沉醉于北京电视台的“老北京的故事”栏目,从恭王府介绍,到昔日前门楼子的变迁,从深墙大院里的王族秘闻到近代的逸闻趣事,都特别有意思。我的父母虽然都是南方人,但我可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因此很喜欢北京,连带老北京的风貌和风土人情也很欣赏,而在北京这座古城里,有诸多助人排忧解难的热心肠,也让我难忘。
http://secure-cn.imrworldwide.com/cgi-bin/m?ci=cn-sina2006&cg=0
人说“老北京”不乏古道热肠者,的确如此啊!http://secure-cn.imrworldwide.com/cgi-bin/m?ci=cn-sina2006&cg=0
记得,那年分配来到仪器厂,同分配的大学生里有个地道的老北京人的后代,我们都叫他老方,话语里经常带着老北京话,京腔十足。如收音机,老方叫“话匣子”,如邻居,他叫“界边儿”,还有什么“压根儿”啦,“做脸”,“三青子”啦等等,最多的是“劳驾了您那”,所以总是逗得我们大笑不已,也顺便跟着学几句。本来挺严肃的会议,他要发言,准保大家得乐上一气,根本严肃不了,但是这个老北京人的后代可是个古道热肠之人。
一次,我们几个年轻人约着去十渡游玩,去过十渡的朋友都知道,十渡水急,湍流不息。当我们看到哗哗流淌着清清的河水时,大家全都很兴奋,相约着扒了鞋袜,也不管水的深浅就跳到水中,几个女生下去后,就吓着了,被水流冲着往前而去,根本站不住。老方和其他几个男生,立刻奋勇地跳到水中去救那几个女生,我因为会游泳,所以没有多少惊慌。但是看着其他的几个女伴被冲走,心里也很急。只见老方大声地喊着那几个女生,嘿,你们姐儿几个,别把嘴张那么大,小心水呛着。边说着老方边游过去,拽着女生往岸上拉。
终于,大家都上得岸来,衣服全湿了,大家索性找个地方开始晒太阳,毕竟是年轻人,恐惧一没,又开始插科打诨起来。一女生对老方等男生说,谢谢啊。老方应道,别谢,街里街坊的。呵呵,哪跟哪啊,那女生笑喷了说。老方却很严肃地说,咱们俩在科里,办公桌是不是界边儿呀。是呀。那不是街坊是什么?哦?哈哈哈哈!甩着湿发,女生又笑了起来。
http://secure-cn.imrworldwide.com/cgi-bin/m?ci=cn-sina2006&cg=0
在一个老北京的故事里,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很感人。在上世纪40年代,有位学子在沙滩的北大读书,他经常在一家小饭铺里用餐,没钱时就找老板商议赊账,而小饭铺的老板是个古朴厚道的“老北京”,因此很爽快的应允了。而这位学子只要家里钱一到,就马上去还钱。临近解放时,这位学子奉地下党指示紧急出城,没来得及还款。后来,他随大军入城后,头件事就是赶往沙滩,结果,门面已换,小饭铺早已易手。
的确,在北京有很多这样的热心人,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那年,我才六岁,外公得了重症,弥留之际很想念在北京的女儿,他又没见过我,因此母亲就带着我一同去了上海。那时候坐火车去上海时间很长,武汉长江大桥还没有建成,而为了省钱,母亲买的是坐票。记得旁边坐的是一个老北京人,看岁数我得叫伯伯。因为说话京味很浓所以特别逗,我记得很清楚。一路上他与母亲聊着天,还总是给我好吃的。最难熬是晚上,天黑了下来,当车厢里静悄悄时,他站起身来对母亲说,得嘞,您休息着,抱着孩子睡吧。母亲问,您呢?我?没事,别管我了。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母亲非常感激。
http://secure-cn.imrworldwide.com/cgi-bin/m?ci=cn-sina2006&cg=0
困厄中受人相助,自然感激不禁。
我的儿子小时候是个病秧子,三天两头的发烧。一次发高烧发的抽了疯,给我吓坏了,抱着儿子往街上跑,那时候因为打的很贵所以不常打,可我当时顾不得那么多了,边抱着裹着很多衣服的儿子边挥手。一辆出租车停在了我的面前,我急着说,儿童医院。司机立刻开动马力,往儿童医院赶,我坐在车里边看着昏厥的孩子边担忧地说着,别出事啊。司机也劝说着,没事,到了医院,医生一准儿能立刻抢救孩子。我嗯了一声,听司机的话音是个老北京。他又说,看您给孩子包裹得忒多了。哦,我应了一声,但还是没敢动,心里急着快到医院。车一到儿童医院,我下了车就往医院里跑,边跑边回头嚷道,您等会儿,一会儿给您钱,远处传来司机的话,不用了,孩子要紧。到门口时,我又回了一下头,车已经走了,感动的我抱紧孩子一头冲进了急救室。
兴许,在饱经忧患,经历了巨变的古城,阅尽沧桑的“老北京”,更能体谅别人的难处,连带着新一代的“老北京”也是热心肠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