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剁》后,痛定思痛一一赵永武短篇小说《剁》读后

(2018-12-06 18:52:13)
分类: 小说评论

《剁》后,痛定思痛

          一一赵永武短篇小说《剁》读后

             

                   作者张曦(竹剑书生)

 

 

       万言左右的小说,一口气就读完了,但文章激起的内心波浪,犹如大震后续之余震,绵绵不断------《剁》中的“女人”、”男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女人“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和“贼胆大"的丈夫靠一点超前的意识发财致富,也曾赢得四里八乡人们的尊重和羡慕,也有不可避免的嫉妒和怨恨,“男人”在相对闭塞,观念落后的农村应算是有魄力的人,但中国农民固有的劣根性在他身上也打上了 深深地印痕。

      于是,一切在那一天都变了,“男人”灰头土脸“带回了”豹子头鹞子眼“的讨债人!从此家底掏空,负债累累 。男人确实不堪,但这时的女人委实”丈夫“,为给男人留面子,"女人此刻倒显出了一种气概”,“她一包袱包揽了一切”遍借亲戚。男人恶习改了吗?女人此举是爱家爱男人还是害家害男人?作者给读者埋下第一个伏笔。

       女人委实”丈夫”,从此踏上了进城打工的道路。这样的女人在某些人眼里可圈可点,可褒可赞!但悲剧恰在此时埋下了 。打工挣钱,替夫还债,贴补家用,毋庸非议。关键是打什么工,挣什么钱:女人踏进了舞厅,跳上了“黑灯舞”。此乃第二个伏笔,这是故事的转折,也是矛盾的开端。

       ”女人“很天真,这样的黑色收入来钱快,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等还清债,我还是我。岂不知没有不透风的墙,纸里包不住火。”乡村中的异类”二虎“的出现让矛盾达到高潮。于是乎,男人不待见了,女人渴望的“久别胜新婚”演变成了男人的冷漠、侮辱、报复。身体的摧残是其次,心里的打击才是致命的。女人还幻想着维系这个家,只能默默地忍受。她明白,“从她踏进舞厅的第一天起”,“迟早会有这一天的!”这句话,作者的是非观念,爱憎之情跃然纸上,让人似闻黄钟大吕!

       为什么呢?从表面看,“女人”因家庭形势所迫,情非得已。实际上 作者给我们揭示了一幅社会大变革下人性的丑陋,思潮的污浊以及恶习的沉渣泛起,物欲恣意横流,贞洁破碎满地,女人男人染身其中,自食其果,在所难免。灯红酒绿、金醉纸迷的城里生活,让人眼花缭乱,而辛苦劳作者所得能有几何?两相比较,女人困惑,焦虑,彷徨,迷失了自己,选择了“捷径”,种下因,就有果。一切解释借口都是苍白乏力,无济于事的!“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更何况人之贞节乎!

      男人的鄙睨,女人心知肚明,惩罚如影随形,她心凉了!她回到了娘家,换手机断绝了城里虚情假意的往来,还原回归了原本属于她本真的良性的生活。故事到此似乎应该结束了,美丑昭然,因之读者也能爱憎分明。但作者给我们所要展示的绝不仅限于此,这不是人性的全部,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自己,善良的和丑恶的,它们相互交织,斗争,此消彼长,彼消此长,左右着人的行为。女人男人错误的行为就是内心的恶占据了上风,而善仍在无时无刻地与之战斗,这才是人性的真实。所以,才有了作品后面的“剁”,才使作品更加曲折生动,荡气回肠。

       男人“剁”指表心,请女人回家,这是男人对赌博引发的系列反应的忏悔,说明他还未堕落到不可救药。女人本无离家之意,是男人的无情让她回到了娘家。现男人请其回家,岂不正中下怀!然后闭门思过,重新做人,岂不妙哉? 但女人却犹豫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让人觉得突然,意犹未尽,似乎应该还没结束,然而这正是此文巧妙之处!试想,女人回家,男人真的原谅她了吗?男人真的内心的阴霾一扫而光、了无纤尘了吗?事实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再者,女人即使回家,她心灵深处的纠结和挣扎就此一干二净,海阔天蓝了吗?她自己从此就不再遭受灵魂的鞭挞折磨,安之若泰了吗? 女人哀叹:“我在那个家里,还能活得像个人吗?”,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女人的哀鸣,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哀!

       这是作者摆在我们面前的值得深思的问题,表面看似一个小家庭的话题,折射出的却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一些亟待诊治的病态问题,正能量和副能量之间激烈的碰撞,如何在逆境中洁身自好迎难而上------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让人产生无尽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索,就像高级歌唱家唱歌时的声断气连,让人情难自已,回味无穷!而这正是作者构思的高明之处,笔法的老辣之处,谋篇的精妙之处!

      拜读赵永武先生的小说《剁》 ,让我历经了一场灵与肉的洗礼拷问,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永武先生作为作家、学者,他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他以炽热的情怀,滚烫的笔触,水银泻地般的语言,剖析弊疾,匡扶正气,此乃为文之正,为文之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