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在民间沃土上——吴振锋新书序言
(2018-12-05 21:06:25)行吟在民间沃土上
——吴振锋新书序言
赵永武
那一日,吴振锋到我单位来,邀我为他的新书作序——用的是他独有的说快板的嗓门,这种嗓门,可以不用麦克风压住上千人的场子;用的是关中汉子独有的语调,有硬度,有温度,有豪气,还简单直接:你给咱写个序么?这是我第七本快板集咧。我拎着茶壶,绕着办公桌转了半圈,是准备给他倒茶哩。随着茶水咕嘟嘟注入他的杯子,我的话也出口了:能行么。也是简单直接,不过明显比他的嗓门低了八度。有想回绝的意思么?我不否认,的确有。在我“游于艺”的这些年里,曾无数次回绝过别人邀我写序的请求,总担心自己分量不足,压低了别人的秤杆子。其实我也知道,人家央我写序,实在是想送给我一个露脸的机会,实在是想抬举我,我若懂事,就不该辜负人家美意的,但我还是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当然,我更清楚,这序么,就好比美女鬓角的插花,有没有这花,丝毫不影响美女的美艳;又好比那些年先生们胸前口袋里插的钢笔,有没有钢笔插,或者插几支钢笔,与这个人肚里有多少墨水丝毫没关系;也好比官员腆起的肚子,腆不腆肚子与官阶官品官德等等,也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为这个莫须有的玩意儿费口舌得罪人实在划不来,但我还是说服不了自己。可这回面对的是吴振锋,我不好意思回绝,也不能回绝,只能厚着脸皮,硬着头皮来一回。
不错,他是一个农民,他就是一个味道纯正如假包换的农民,他正是一个看一眼就能识别关中地域特色的农民,但他却能够把自己的人生,凝结为一枚亮人眼亮人心的民间文化符号,这就不简单了,也不平凡。可以这么说,在关中道,只要你一提“吴振锋”仨字,很多人未必会想起那个在全国很有些名堂的书法大家吴振锋,却能想起这个“竹板一打呱嗒嗒呱嗒嗒,听我把新农村建设夸一夸”的吴振锋,并且脑子里即刻闪现出一幅画面来:一个神采飞扬的汉子,呱嗒嗒呱嗒嗒竹板打得脆生生响,厚嘴唇大开大合着,正起劲地演绎着一段快板呢。也可能,有人会想起来,某一年的某一月,某一月的某一天,陕西省文化厅曾经授予这个人一个荣誉称号:陕西快板大王。这可了不得!这人可厉害着呢!是的,这人的确厉害,他的舞台可以是东风吹战鼓擂红旗招展群情激奋的大舞台,可以是社员们喝口浓茶抽口旱烟锅子歇息时的田间地头,可以是农闲时节街头巷尾的人多处,也可以是衣冠整洁的干部们排排坐的大会场,还可以是文人雅士扎堆的研讨会场,更可以是官方组织的各种门类各种样式的宣教会场……人越多越好,人越多他的人来疯越厉害,一副竹板,一张铁嘴,一颗灵活的大脑,这三样足矣!张嘴就来,说来就来,一来就滔滔如流水。一百次不重样,一千次不重调。从十几岁开始,到如今六十出头,几十年如一日,一日如几十年——好像人家就是为说快板而生的呢!老天有时候很偏心哦,偏偏就把这个艺门只开向他了。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寺人孟子”在《诗经·小雅· 巷伯》这首诗中,如是吟道。也因了这两句,这首《巷伯》就成了“诗三百”中最适合于“说唱”的诗了,而且是在街头说唱,把自己心中的块垒说唱与南来北往的君子,和东来西往的风。这“寺人孟子”该当时最早的“说唱”艺人了吧?后来,两汉时期,民间又有了大量的以“说唱”为职业生涯的艺人——有当今出土的大量的两汉说唱俑为证。再到后来,两宋的勾栏瓦肆间,说唱艺术更是盛极一时……应该说,吴振锋,以及吴振锋们,正是传承着我们华夏族民间的这一艺术门类。而他吴振锋,更像个在民间沃土上行吟的诗人。《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看他说起快板来,激情投入的样子,手舞足蹈的样子,神采飞扬的样子,总能让人想起这句话来,继而疑惑,他是在用自己的表演来诠释这句话吗?原汁原味的民间艺人,原汁原味的民间表演,原汁原味的诠释着老祖先的艺术论断,这无疑只会让人更加坚定一个信念:所有的艺术源自于民间,源自于大众。因此之故,任何脱离民间、脱离大众的所谓艺术,都注定了只能是速朽的垃圾。
应该说,这是吴振锋及他的艺术人生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聊且以为序。
赵永武
2017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