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调一个常识(外三篇)

(2018-08-18 10:28:58)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灯下漫笔
强调一个常识(外三篇)

强调一个常识(外三篇)

赵永武

        我曾攀爬过高耸入云的太白山顶,算是实地测量了一回“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我曾孤身一人穿越过广袤的沙漠,充分领略了自然的浩瀚、荒凉、粗砺和凶险。我也曾在海上历险,所乘坐的轮渡被巨浪一忽儿推到浪尖,一忽儿拍到谷底,一忽儿又摇撼得东倒西歪:颠簸,巨大的颠簸,天地在那一瞬间都成了动荡的巨大簸箕。及至惊魂初定后,我一直试图弄明白,究竟是来自何方的蛮力,能让海面如此动荡。我也曾迷失在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里,在乱石和树的枝杈间左冲右突,却仿佛遇了传说中的“鬼打墙”。那种茫然无绪,那种恐惧绝望,至今让我记忆犹深。我也曾在高海拔山顶的蛮荒之地,遭遇过漫天的大雾,没了参照的路标,没了方向感,纵然拿着卫星电话也与地面失了联系,电子地图此刻也变得很是可疑,不敢叫人相信,真真切切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人只有在被恐惧和绝望攥在手心里时,才真正能够认清自我,认清自我的境遇和局限。每一回的历险(或者探险)经历,都能让我惊醒过来:人,其实原本就是自然看起来不可或缺,但却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就跟一滴海水、一颗石子、一棵草、一株树、一只在当空里翻飞的鸟儿、一匹躲在草丛中伺机而动的肉食动物一样。既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自然要收了你或是放了你,只需漫不经心地动一下手指头,或者一不留神打个喷嚏。当年恐龙族群的覆灭就很能说明问题。这,大抵应该算是人在自然中的真实境遇。

     应该说,我之所悟,不过是一个常识,一个极其浅显的常识。但往往是,越是常识的东西,越容易被人忽略,乃至遗忘。我想,在喊了多少年“跟天斗,跟地斗”的今天,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这种提法还显得靠谱一些)的今天,在人类的索取欲望被各种各样因素刺激得空前高涨的今天,强调这样一个常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为曾经的“青山”作证

     知道不?这一带的山曾经满目苍翠,那才叫真正的“青山”!时间往回退五六十年的话,这山里山外合抱粗的参天大树多得是,间杂有核桃、毛栗、猕猴桃等各种果树,还有杂七杂八叫不上名堂的奇异树种,汇集成密密层层无边无际的大森林。可以说,一座山头,就是一座惠及子孙万代的天然宝库。那些不知长了多少年的参天大树,上通着日月灵气,下庇护着天地万物。人若坐在林中小路边的石头上歇脚,补充营养,必有松鼠、锦鸡、猕猴等小动物环伺四周,是等待着人善意的抚摸,还是等待着人吃饱喝足后留下的食物残渣?胆儿大的猕猴,竟然会蹲在人的脚前,仰着头,不错眼珠盯着人咀嚼食物;人稍不留神,它们就会一把夺了食物去,飞快地攀到附近的树上,蹲在枝杈间,眼睛盯着在树底下跺脚龇牙的人,一口一口很享受地啃咬着到手的美味。还有那种皮毛很花哨的小松鼠,竟然会跳到人的肩膀上,来回搓着两只细小的前爪,睁着圆勾勾的小眼睛,小心翼翼地捕捉着人哪怕极细微的动静。还有鸟儿,无数的鸟儿,知名的不知名的,跳跃在茂密的枝杈间,隐身在厚实的绿叶里,啁啁啾啾,叽叽咕咕,吱吱喳喳,鸣叫声一片一片的,此起彼落;最引人的当然是画眉叫了,一声声,一串串,清亮亮的,还很婉转,人听着听着心里就是一片喜庆;还有一种鸟儿,叫声很惨烈,简直像小婴孩肚子饿了在哭,人听着心里自然而然就阴沉沉的,要落泪的光景;还有一种鸟儿,叫声很有意思,都能翻译成人话:媳妇儿回,屋里有贼;媳妇儿回,屋里有贼……人要是孤身走在林中,只须手提根随手可得的棍子,边走边吼着秦腔,或者吟唱着曲子,就能与远远近近树丛里的食肉的野物相安无事了;偶或也有饿极了的野物踅摸出了林子,糟践人的庄稼,伤害人的禽畜,甚至袭击人,可人也有各种各样的防范办法呀。喏,刚才那栋行将倒塌的老房子后院墙上,你们注意到没有,用白灰画着几个大圆圈呢,痕迹还在,狼就怕这个——那是为了防止狼叼了圈里的生猪。还有,吴家老二手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狼皮呢,祖上留下的……说起来,好像是人跟这些野物常常互有伤害,但总的来说,两方面还是基本上能做到和谐相处的:不到万不得已,那些野物还是害怕人的,不敢随便侵扰人的,也算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吧……可现在,你看看,想看到一只狼,就得到动物园里;想见到一只猕猴,就得到保护区去;想找到一颗合抱粗的参天大树,就得到深山里去;想找到一片成气候的林子,人迹罕至的深山深沟里或许还有……

自然的面孔

     把蓝天沉到河底,让白云在水中变幻;把“白云苍狗”的神秘与奇幻,用水的清亮和温润来演绎!这是那天,我在山间的一方水面上看到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里的清丽景象时,随口吟诵出的几句。记得那一瞬间,我情不能自己地大呼小叫起来,惊得山上的鸟儿扑棱棱四下里飞。只能用“惊喜”来名状,是的,惊喜!

    毕竟,这样的瑰丽景观,现在已经是可遇而不可求了。时间往回倒退二三十年,我还在故乡做一个井底之蛙时,故乡的四围被水环绕着,而且是清亮亮的水;更重要的,那时的蓝天总是很蓝,蓝得极其纯粹,那时的白云总是很白,白得眩人的眼睛。应该说,在那时,蓝天白云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景观,那时“把蓝天沉到河底,让白云在水中变幻”的景象,总是很容易看到的。哪里像现在,抬望眼,经常是四处灰蒙蒙的,天上脏兮兮的,直让人疑惑,是不是人的眼睛里起了迷雾?想看一片清朗的、纯粹的蓝天都难,想找到那种“风和日丽”的感觉都难,还不要说想欣赏到“白云苍狗”在水里变幻的奇观——那几乎就要在前人的诗文里了,或者在自己过往的回忆里了。

    心头禁不住有了一些灰黑的情绪。我想,自然是有灵性的。这些年,面对自然,我们是龇牙咧嘴地无序开发,贪得无厌地过度索取,自然明显已经不堪其烦扰,也不耐其烦扰了,跟我们对话时,她早已经换上了另一副面孔:挥之不去的雾霾、百年难遇的地震、“百年一遇”的洪水、反复无常的风雨、冷热无序的气候……

何处有净土

     波兰那个著名的摄影师Kacper感叹道,在空中从滑翔机往外望去,波兰已经没有太多纯粹的自然景观了。其实,岂止是波兰,放眼全球,从冰天雪地的南极到冰雪覆盖的北极,从浩瀚无垠的太空到深不可测的海洋底部,曾经的无人区一块又一块被人类攻陷,生命的禁区一块接一块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而人类所到之处,或多或少,或隐或现都对自然有了影响和改变,严格意义上说,全球还有多少纯粹的自然景观?人类在高歌猛进,自然在步步退却。据以往人类跟自然相处的经验来看,目前还很难说清,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很难说清,这一切,对人类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但若从提倡人类跟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来看,人类是不是应该给自然留下足够的“私人”空间,不去造访,不去叨扰,不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闯入,而是怀着虔敬的心,只可远远观之,就像瞻仰宗教里的“净土”一样?

     而且,伴随着人类脚步的无限延伸,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也无处不在。有报道称,就是最荒僻的海洋里,甚至四千多米的海洋深处,都充塞着人类遗留的垃圾。一些海洋生物困身于垃圾之中,生存空间被不洁之物挤迫得越来越逼仄;而另有一些稀有的生物,误吞噬了塑料碎片和泡沫板碎粒儿,生命在逐渐走向穷途。长此以往,后果可以说是不言自明的:当自然蓄积了足够多的怨气和愤怒之后,报复肯定是会有的,而且往往是无情的,毁灭性的!敢问一声,面对将来,自然肯定要给予的报复,人类做好准备了吗?

     是时候考虑,要给自然留下足够的净土了。给自然留下净土,就是给自然留下尊严。而人类作为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尊重自然,其实,就是尊重人类自己。

作者简介:赵永武,副研究馆员(副高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首届签约作家,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已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小说、随笔作品多次获奖,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离婚女人安小雅》和《寻她千百度》,文学评论集《三省堂游艺》,散文集《三省堂随笔》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