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风里摇曳的蒹葭之花//赵永武

(2018-03-13 06:57:53)
标签:

文化

情感

分类: 灯下漫笔
秦风里摇曳的蒹葭之花//赵永武

 

秦风里摇曳的蒹葭之花//赵永武

秦风里摇曳的蒹葭之花

 赵永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蒹葭》 

       大平原自古来大大小小的河流纵横交错,所以,芦苇成片成片的,并不鲜见。这儿就有好大好大一片芦苇。好大好大一片芦苇上飘摇着无数朵银白的花穗儿。一片海,白的海。还有霜花,白露凝结的霜花,繁繁密密敷了一层。自然还有月光。一弯白壁似的秋月偏挂西天,播撒着最后的清辉。当然还需要一点薄薄的雾气,懒懒地点染几笔,让一切变得迷离起来,恍惚起来。这样的情境,正能唤醒人被庸常生活压抑在心底的诗意,正能触发人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某种情思。还不要说,那个朝思暮想的“伊人”,此刻正站在河水的另一旁呢!这一幅凄冷阒寂的清秋画卷,骤然间生动了起来,也灵动了起来。“我”纵身跃入画卷,“我”要循着“伊人”的方向,追寻他的踪迹。可是呢,“我”逆流而上去找寻他,路途又远又长,而且充满了艰难险阻;我顺流而下去寻觅他呢,却依稀仿佛,看见他伫立在水的中央。

       好大好大一片芦苇,繁密而茂盛。朝阳正挂在东边的林梢,红彤彤一个大圆球。霜化了,草木湿淋淋的,万里长天湿淋淋的,苍茫大地湿淋淋的,一切都湿淋淋的。白雾却不见消散开来,依旧迷迷蒙蒙氤氲在天地间。那位“伊人”,那个叫人寤寐思服的人儿,此刻,正站在河岸的那一边,水草丰茂的地方。“我”逆流而上去追寻他,却是路途凶险比登天还难;“我”顺流而下去寻觅他,却隐隐约约看见,他正站立在水中的小滩上。

       好大好大一片芦苇,白花花一片海。日上三竿了,阳光有了亮度,也有了硬度,所有的芦花穗子都闪烁着银亮亮的光芒。白露还没有收尽,雾气却已经散了,天地间亮堂得都显得不真实了,像梦。那位“伊人”,那个叫人魂牵梦绕的人儿,此刻,正站在水边的那一头。“我”逆流而上去找寻他,却是道路坎坷又曲折;“我”顺流而下去寻找他,却影影绰绰看见,他正站立在水中的沙洲上。 

      像梦。像极了人在黎明将醒而未醒时做的一个梦,飘飘渺渺,恍恍惚惚,扑朔迷离。原本在关中平原寻常见的这么一幅清秋图画,一入诗,就彷佛有了《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神话色彩。而且,画中的“伊人”呢,是踪迹不定的,一忽儿“在水一方”,一忽儿“宛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之湄”,一忽儿“宛在水中坻”,一忽儿“在水之涘”,一忽儿“宛在水中沚”,魔幻得很呢!而“我”,这个抒情主人公呢,一忽儿“溯洄从之”,一忽儿“溯游从之”,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结局却都是一样的,就像《周南 关雎》中所言:“求之不得”。正因为“求之不得”,所以,他一直在追寻,始终在追寻,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他一刻也没有停歇地在追寻,千万里追寻,千万年追寻。 

       这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屈原老夫子在《离骚》中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会让人联想到李白的那一句诗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自然,还会想起《长恨歌》里的那一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等等。很难说,这些诗句不是脱胎于《蒹葭》,足可见,《蒹葭》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何其深远。梳理华夏文明史,大家应该会发现,一提及“秦人”,好像总是跟“好斗”、“凶悍”、“虎狼之师”、“茹毛饮血”等等不光彩的词汇联系到一起,好像秦人真是一个不开化的野蛮族群,但秦人却在秦地创作出了如此柔软的、如此深情的、如此浪漫的《蒹葭》来,以至于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如是说道:“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注意,“高超远举之作”,这是方老前辈对《蒹葭》的评价,也是其对该诗在《秦风》十首中的定位,更是对该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定位。自然,在这里,秦人性情中的另一个侧面也就显露了出来,外表冷漠,内里火热;外表粗犷,内里细腻;外表坚硬,内里柔情……这才是完整的、丰满的、立体的秦人,这样的秦人才显得真实而且可爱。 

      如果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蒹葭》的话,那应该是:一个秦人在追寻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 著名作家萧伯纳有云:“人生有两大不幸,一是得到了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不到他心爱的东西。”《蒹葭》明显属于后一种“大不幸”。说到这里,我们很有必要说一说“追寻”——其实,我们不妨把“追寻”当做一个文学母题来看待。《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只为了到西天求取真经。追寻,就是这部小说的情节主干。《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等等,几乎所有人都在追寻,都在追寻自己想要的未来;而各人想要的未来又势同水火,于是便天下大乱,乱哄哄你方登台我下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可以说,正是这各个个人费尽心机的追寻,促成了这部煌煌巨著。还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小汤姆跟他的伙伴们在追寻宝藏;《基督山伯爵》追寻仇人,然后复仇;《倚天屠龙记》大家伙都在惦记着倚天剑和屠龙刀,也都不懈地在追寻着;等等。梳理古今中外文学史,你会发现,事实上,“追寻”,已经铁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母题了。 

      这一文学母题,跟钱钟书先生所讲的“企慕情境”相类似,却又不尽相同。比如,《周南 关雎》和《周南 汉广》,一个是贵族男子看到一个采荇菜的“窈窕淑女”,明知道“求之不得”,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还设想着要对这个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就是弹琴奏瑟来亲近她,敲钟打鼓来迎娶她。而《周南 汉广》呢,跟它异曲而同工,一个樵夫看到“汉有游女”,明知道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一样,“不可求思”,但这个可爱的樵夫,还在狂想着,要“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就是说呢,有朝一日,这个女神若是能下嫁于“我”,“ 我”就要砍一些杂乱的柴草,割一些荆条,做成火把,照亮“我”的婚礼现场。还要把马儿喂得膘肥体壮的,来迎娶她。显然,这两首诗都重在“企慕”,而《蒹葭》,则重在“追寻”,尽管希望同样渺茫,同样可望而不可及,却并不能让我们的抒情主人公停下追寻的脚步,哪怕是千万里追寻,千万年追寻。

       他如此苦巴巴追寻,那这个“伊人”究竟是何方神圣?是男是女?姓甚名谁?身份地位?等等,诗里没有透露一丁点儿可资研判的信息,因而我们只能靠想象,或者凭经验。凭经验把“伊人”想象成一个美女是很容易也很美妙的的事儿,甚至想象成《卫风 硕人》里所描述的美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这样的美女,光凭想象就让人心旌摇荡呢!似乎只有这样的美女,才配得上在如诗如梦的清秋画卷里千万年招摇呢!也似乎只有这样的美女才配得上抒情主人公“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上下求索呢。凭经验把“伊人”想象成美男子也是件很美丽很暧昧的事儿,甚至像《卫风 淇奥》的那位美男子,才华学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品行修养“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典型的女追男。男追女不新鲜,女追男才好看。而且追来追去,只能是望着河流兴叹,更能撩拨起人的窥探欲望呢。只是,要真是这样凭经验想象,《蒹葭》就成了一首不折不扣的爱情诗,这似乎太委屈这首诗高妙的意境了。方玉润怎么定位这首诗的?高超远举之作嘛!王国维也有句简短却很得人心的评价:《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见《人间词话》)。

      西方有一出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整出戏自始至终都是两个流浪汉在等待。等待什么?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为什么等戈多?戈多是谁?戈多是干什么的?戈多能给这两个流浪汉带来什么?一概不知。流浪汉不知,观众不知,甚至连剧作家塞缪尔 贝克特都不知。当有人询问他“戈多代表什么”时,他说:“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也正因为对戈多的神秘不可知,整出戏的象征意蕴才显露了出来:人生,就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不是吗?我们很多人都在等待,在黑夜里等待黎明,在冬天里等待春天,在今年里等待明年,在多少年前等待多少年后。可以说,正是这无尽无望的等待,连缀起了这些等待者苍白空虚的生命。而《蒹葭》呢,也是因为“伊人”的飘忽和不可知,这首诗的象征意蕴才从字里行间渗露了出来:人生,就是一个不懈追寻的历程。不是吗?我们很多人都在追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追寻理想的境界,追寻渴望的目标,追寻心仪的人……正是这持续不断地追寻,赋予了这些追寻者平淡无奇的生命以意义。

       也许,只有这样解读,才不愧对于秦人先祖创作的这首“高超远举”、“最得风人深致”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赵永武,副研究馆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首届签约作家,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已发表作品200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离婚女人安小雅》和《寻她千百度》,文学评论集《三省堂游艺》,随笔集《三省堂随笔》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冷眼与热心
后一篇:咏玉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