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与热心
——读赵永武《三省堂游艺》有感
王尊让
赵永武的文字“不乖”,常常不按套路出牌。而我又不喜欢老套路的“乖乖文”,于是一拍即合,深深的喜欢上了。
接触他的小说是从《离婚女人安小雅》开始的,跟着《剁》《寻她千百度》《民间风流债》《逃跑》《事儿倒着来》等等一路看下来,越看越陷进去了。甚至常常想,他怎么能这样写?他怎么敢这样写?他是怎么想的?
忽然想到一个词“中毒”,我大概是中了赵永武文字的“毒“”吧,所以才深深的迷恋。
他的小说世界精彩纷呈,将文字低到尘埃里去,从一个个小人物身上挖掘出触及人灵魂的东西。尤其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让我不禁感慨,这赵永武比女人更了解女人,比女人更细腻。
写小说的人,必须要有足够生活的阅历和敏锐的触角,他的作品里有艺术家、流氓、家庭妇女、官场油条、市井小贩、风尘女子、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这让我不得不佩服,不羡慕。
看他的作品犹如你正在欣赏一湖静水,被安静深邃所陶醉,却忽然“哗”一声跃起一尾鱼,摇头摆尾画出一道弧线,再“咚”一声跌进水里,无影无踪。然而湖面再也平静不了了。
收到赵永武《三省堂游艺》的时候,很开心!打开包裹,封面就吓了我一跳。书名到容易理解,没有故弄玄虚,“三省堂”这名称听的多了。
“三省”众所周知来自于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让我吃惊的是左下角一段文字:“说实话,我实在
算不得一个好读书的人,让一个不好读书的人去写‘我的读书观’之类的文字,的确是有点赶鸭子上架的荒唐;一个不好读书的人偏要去写关于读书的文章,就有点像心里时常揣着连枷棍的流氓,偏爱把仁义道德挂在嘴上一样有趣。”
我没有急着翻开书,将这段文字看了好几遍,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是为了语出惊人?是为了博眼球?还是另有深意?
谜底终于在他的【《三省堂游艺》代序】中解开了,他说:“虽然自己写出的文字大多是垃圾,但不妨碍我品读别人文字时嘴极刁钻,可这好歹也算我读书的一个特点:只读自己喜欢的书”。“可惜的是,这世间能让我觉着入心的书实在太少”。
仅仅封面上一段话,两篇自己写的《代序》就征服了我,他一如既往,将自己拉下“马”,抛开了“光环”的枷锁,有啥说啥,想啥写啥,文字就是“纯粹”的文字。
《三省堂游艺》主要是一本文学评论书,也包括他在各种论坛、会议上的讲话稿,对文学、文人、社会的认知和见解。评中外名著、评畅销新书、也有别人评论自己的。
很惭愧,在他所有评论的作品里,我只读过两本书,贾平凹的《秦腔》和格非的《人面桃花》。原来我才是真的“不好读书的人”。
我不懂文学评论,也不喜欢看文学评论和序,因为常常看不懂,被那些大家一句又一句的专业术语,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高谈阔论整的蒙圈,看完了也不知道跟书有什么关系?甚至连书都厌倦了看下去。但我喜欢写读书笔记,读后感
听说一些大家,不看书,仅评书名和简单的几句介绍就能整出洋洋几千字的“论”。赵永武的《三省堂游艺》却是真材实料的评论,对每一部作品都有褒有贬,有自己的独到的认识,甚至评一次还不过瘾,二评、三评,抓的往往是作品里的细节,是长篇小说里一句话的前后不致,不由感慨他读的好仔细。
我笨想,一篇好的评论最成功的作用就是唤起读者对原著的好奇和阅读引导。褒也好,贬也好,不能失了公允和良知。不能存在别的,见不得光的企图。热心看文章,冷眼写评论。这是我的见解。赵永武完完全全做到了这些。
《三省堂游艺》整整看了一个多礼拜,每一篇都可以脱离原著作为独立的美文来欣赏。被他评论过的作品也全部走进了我的心里,勾起我拜读的欲望,将没看的书全部记了下来,留待有机会再一一拜读。
絮絮叨叨,词不达意的写了这么多。感觉还不过瘾,没有写尽我想说的话。索性将书中一些精彩的原生态片段搬过来,以供还没看到这本书的朋友欣赏。
1
我经常是闲得实在没捉没拿了,才顺手抓过一本什么书来,漫不经心扫几眼开篇的文字。倘觉得文字顺眼了,就再看几段;再觉得有意思了,再往下看;再觉得有趣了,就再深入——倘觉得这文字能入心了,可能才会把这本书读完。
【只读自己喜欢的书——《三省堂游艺》代序》】
2
具体到艺术作品中,就有了高下,文野之别,高的,文的,大抵都可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而下的,野的,肯定会变成一堆速朽的文字垃圾——即使因了时事的原因,曾经名噪一时了,曾经红透半边天了,最终也难逃被弃之废纸堆的命运。
【喝一桶水与喝一井水——《三省堂游艺》代序】
3
好的小说,每一个细微处都应该是鲜亮的、光滑的、精致的,每一个细微处都能显出作者的才情和功力。而且,正是这些细微处,往往藏着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以及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存在状态。
【推敲《人面桃花》】
4
文学评论不能搞“一俊遮百丑”。实事求是地说,这是一部瑕瑜互见的小说。把这样一部小说评价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最好的小说之一”,甚至拔高为“当代中国作家逼近经典的有效标志”,要么是出于“炒作”心里,睁着眼睛说瞎话,要么是对“好的小说”和“经典”的无知。国内文坛的虚火旺盛,由此可见一斑。
【推敲《人面桃花》】
5
我真的怀疑,这本书是梁晓声写的吗?继而我又想到,倘若不是梁晓声写的,这样蹩脚的文本能够出版发行吗?黯然沉思之后,我恍然悟道:原来,名气大到像梁晓声这样的作家,现在可能仅凭卖名气,也能赚个钵满盆圆了。
【一部大而无当的平庸之作———评梁晓声《伊人 ,伊人 》】
6
小城文化,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主流文化之外的一种区域文化状态。既然是区域,自有其相对的封闭性,和相对的开放性。区域的封闭性决定了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和自足性,区域的开放性又赋予了区域文化一种驳杂的色彩,躁动的品性。
【小城文化和小城文化人——在《华商报》读书会上的发言】
7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文人的境遇问题:当文人遭遇权贵,当文人遭遇土匪或者痞子,当文人遭遇金钱,特别是当人文遭遇商业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当下语境,文人们又该如何自保?又该如何坚守?又该如何作为?一句话,文人该往哪里去?
【小城文化和小城文化人——在《华商报》读书会上的发言】
8
指望操练小说发财的,就该去开家印钞厂;指望操练小说出名的,不如把自己名字写在全世界的墙上;指望操练小说光宗耀祖的,还是去谋个道台比较合适。
【关于操练小说的胡言乱语——为小说集《离婚女人安小雅》作的自序】
9
在当下这个碎片化的生活里,在当下这个娱乐化的文化语境里,谁又愿意接受你的尖利和猛药?作为一个企图用文字唤醒什么的作家,我茫然,更困惑。
【夏夜里的磷火一闪——为小说集《寻她千百度》作的自序】
10
所谓作家,不过是一种匠人而已,用文字搭建空中楼阁的匠人。本质上跟木匠,泥水匠没什么区别。
【夏夜里的磷火一闪——为小说集《寻她千百度》作的自序】
11
“语言要有意趣,比如贾平凹的语言,很耐读。小说语言不足了可以通过情节来弥补,但散文不行,在语言上一定要有意趣。”怎么算是有意趣?就是语言读来要抓人的眼睛,抓人的心,让人不忍释卷,让人废寝忘食,甚至让人读了你的文章,三月不知肉味。
【文学语言的内在风格和外在风格——在赵丰散文集《禅与物》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简介:蓝田籍作家,时有作品如重磅炸弹一样在文学圈轰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