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6月15日发表于《西安日报》书缘版作品

(2011-06-23 18:33:35)
标签:

杂谈

分类: 小说评论
帮“我”度过那个年代的电影
——评李亚的小说《电影》

  □赵永武

  在这个“打开电视看电影”和“打开网络看电影”的时代,李亚的小说《电影》,带给读者的,无疑是一次怀旧的精神旅程,关于乡村的,关于刚刚逝去的那个匮乏时代的,关于主人公个体生命成长的,关于乡风民俗的和人性隐蔽角落的。

  在小说中,电影伴随着主人公们的成长始终。由十三四岁的“鸟孩子”到二十出头的“年轻猴”,主人公们似乎一直走在看电影的路上:他们随时都渴望着看电影,在那个经济匮乏、娱乐匮乏、精神也匮乏的时代,电影,俨然是挂在天边可望不可及的绚烂彩虹,成了他们一顿果腹的饱饭之后,精神上最大的娱乐追求。好不容易捕捉到四里八乡有电影演出的消息,他们就成群结对地奔赴。在“奔赴”的过程中,种种的欢喜,种种的甜蜜自不待言,但苦涩和伤痛却是如影随形的:有少年喋血村人的西瓜地里,有村人被打成终生的残废,有“年轻猴”模仿电影中人物的动作听火车,结果被飞奔的火车切去了头颅……毫无疑问,电影,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已经深入了他们的内心,深入了他们的生命肌理。无论年老年少,他们随口就能说出一大串电影台词来,随时三五个人都可以凑一块表演电影中的某个细节,似乎他们本身就活在虚幻的电影情节中,不能自拔。有乡村成长记忆的读者,应该对这一幕幕并不陌生。可以这么说,正是电影,带领着数以亿计的他们,走过了那个不堪回首的匮乏时代。

  这部小说在结构上,没有中心故事,属于典型的散片连缀式结构。电影作为一个核心道具,连结和网罗着乡村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或悲或喜的事件,串联和纽结着大大小小的村落和各具风情的民风民俗,也折射和放大着掩藏在人心隐蔽角落里种种晦暗不明的东西,和光明温暖的东西。读者阅读这部小说,就好像跟随着主人公们年轻的脚步,走进了一幅匮乏时代的“清明上河图”,种种让人唏嘘感叹的人和事在轮番上演,种种让人觉着似曾相识的生活场面迎面扑来,种种掩藏在过往生活隐秘角落里的琐屑,渐渐从历史的烟尘中露出了真容。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是一部很有生活质感、已经深入表现了生活肌理和生活深度的小说。当然,小说的生活质感还表现在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即语言上的生活气息。作家选用了好多鲜活生动的口头语言和方言语汇,如描绘人站在街上四处张望用了“卖眼光儿”,如形容人渴,说他“渴得马尿都能喝”,等等,这样的语言读来,自然会收到陌生化的效果,让人觉得油汪汪、香喷喷的,很耐咀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