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 气 回 肠 的 秦 人 秦 腔
(2011-03-22 12:15: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说评论 |
荡 气 回 肠 的 秦 人 秦 腔
——评贾平凹的《秦腔》
读完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总感觉耳边缭绕着慷慨悲凉的秦腔音乐,多日不绝;内心里总有一股荡气回肠的东西在奔蹿着,让人寝食难安。印象中,中国当代长篇小说里,能引起笔者如此情绪反应的小说,似乎并不多。
无疑,这是一部全方位、多层次、最原生态反映乡土中国的史诗性作品。书中既描绘出了当下农村浮泛的“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又揭示出了当下农村深层次的矛盾和震荡;既刻画出了守望农耕文化的“魂”,也写出了农耕文化的日渐衰微和败退;既写了当代农民的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也写了当代农民的精神困境和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既揭示了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也表现出了作者的思考、忧虑和怅惘。可以说,这部作品对乡土中国的描摹,达到了一种刻骨的真实,真实得让人震撼,真实得让人唏嘘感叹。自写了《废都》后,一直恶评如潮的贾平凹,在这部小说里,充分表现了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应有的勇气、责任感和良知。
关于这部作品,作家多次称自己采用了一种新的结构和行文方式,是一次试验。不过,笔者倒认为,这部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方式,应为好多长篇里采用的“散片连缀式”。当然,这部作品的结构方式是一种更为典型的“散片连缀式”:以一个半疯半傻的农村青年的视角为切入点,又没有完全拘囿于这一视角;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故事,看似互不相干的生活散片的连缀,要么靠人物来实现,要么靠相互牵扯的故事来实现,要么靠时间和空间的同一性来实现,要么,就是靠主题意蕴的相通来实现。但通篇读完,却不会给人杂乱、松散的感觉。相应的,这种结构方式,写作起来,难度要高得多,对作家观察生活、占有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驾御题材的能力,节奏控制能力,都必然是一个考验和挑战。
这部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显然是作家对自己惯用的那种白描式语言的一次超越;语言的基础是陕西方言,很生活化、很鲜活的语句里,时不时嵌入了很有古风的一些词汇,加上一些很出彩很绝妙的比喻句,使语言表面老实而又浑然灵动,读来平实亲切而又回味无穷。
自然,这部作品也有它的缺憾和不足。个别粗鄙的俚语俗语用在人物语言里,读者尚且能接受,但用在了叙述语言里,就让人感觉有粗鄙化倾向了。作品也写得密实了,不能给读者提供更广阔的审美及思索空间。作家明显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描绘了一些很有象征、隐喻意味的虚境,而且也与实境结合得很紧密,但虚境还嫌设置得不够。再有,这部作品的思想力量稍嫌薄弱了。作家揭示出了困境和矛盾,但却没有指出解决矛盾和走出困境的方法;作家表现出了农耕文化“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局面,却没有展现出“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希望和前景。当然,这有些苛求作家了,作品结尾夏天义坟前那一块无字碑,不正表现出了作家的困惑和迷惘吗?不正表现了作家的悲凉和无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