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录先生与BruceGreenwald教授炉边对话
(2023-12-19 12:43:37)
标签:
股票 |
分类: 投资 |
李录:
我觉得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十年以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是国际贸易。2010年左右的时候,进出口贸易额占到中国GDP的9%,因此当时的中国经济十分依赖于国际市场。一度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国,每年都有着两位数的增长速率,远远高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的增长速度。
接下来发生的,中国经济以真正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而同期世界的其他经济体则增速缓慢。因此,某种意义上讲,一旦你成了最大的贸易国,就不能再要求世界其他地区和你脚步一样。
另一方面,另外,中国的发展让很多人成为了中产阶级,因此他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生活中的重点从工作和存钱,转变为了工作,存钱,还有消费,这就是人性的体现。生活好了以后,消费需求会随着生活条件变好逐渐提升。因此,正如你所指出的,过去十年中,中国的经济从贸易导向慢慢变成了消费拉动的市场。
有趣的是,去年是一个分水岭。中国的商品零售总额首次超过了美国,以6万亿美元的消费额跃居世界第一消费市场。同期,美国大概是5.5万亿美元。当然,去年是个特殊时期,疫情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比中国大,这也说明中国在疫情控制方面做得更好。
但基本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中国市场正快速成长为全球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这个趋势在未来几十年仍将持续,因此中国的市场和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对全球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这也将改变中国经济的性质,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重要且独特的机会。
现在中国的服务产业尚未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形成经济主导,而这其中也蕴藏着未来几十年的一系列机会。顺便说一下,在这一点上看,中国和其他所有的发达国家的路径是相似的。中国正处在当年美国人均GDP
10,000-11,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但是即便是不同商业的潜在动力,消费、零售和服务都是增长最快的。总体来看,中国的国际贸易仍然在稳健发展,但是没有国内经济增长率高。因此,这就是为什么进出口贸易在中国的GDP比重逐渐收缩,而消费和服务成为更加重要的部分,这是中国现在的独特发展阶段所导致的。
如果你是一个价值投资者,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好的市场之一。尽管它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不能代表实体经济。现在还不是特别的成熟。今天这个市场的路径其实跟美国是不太一样的,市场的交易和投资者其实都仍然不够成熟,很多人的心态还是在于高频交易和高周转率,这使得其中的一些公司会以更高的速度经历泡沫的诞生与破灭。而同时,这也给真正成熟有耐心,真正懂得市场的投资者很多机会。
服务领域中,金融服务在这个阶段就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其中有很多的驱动力。中国政府一直很敏锐的制定一系列利好的经济政策来促进金融服务市场的发展。中国金融市场现在也前所未有地开始对海外机构更加开放,这些因素都让这个市场比以往更具吸引力。
我觉得很多都已经在发生了。中国的政府和监管机构是很乐于发展证券市场的。在过去很长时间,中国的证券市场其实并没有能够很好的代表中国的经济,主要的原因是IPO的上市规则是审批制的——你需要一层一层的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批然后才能上市。那些成功过会上市的公司由政府全权审核,有时候不完全是市场驱动型的公司。
对比其他的市场,比如美国市场的注册制,更多是市场驱动。因此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美国的证券市场是足以代表美国经济的。随着中国经济从进出口贸易驱动,转变为消费驱动,市场驱动为核心的民营企业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因此,金融市场需要反映这样的市场变化,也因此中国政府非常有决心调整IPO的上市规则,从以前审批制,转变为更像美国注册制IPO的程序。现在还是属于比较早的一个阶段,随着规则调整的深入,我们将可以看到这个市场更好的反应真实的经济情况。
另外一个正在发生的改变是在融资领域,目前很多的融资行为都是通过银行业操作的,可能要达到80%左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直接融资越来越多,这是主要由市场驱动的融资渠道,涵盖固定收入投资,证券投资等多种形式。我们会看到总体中国的金融模式慢慢从间接越来越多的转到直接融资模式,而这也是呼应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对中外机构的进一步开放,同时对于未来几十年来说,中国市场的逐渐成熟和发展,都意味着更多的市场机会。中国金融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将会越来越多,市场将越来越大,对于那些真正了解中国市场的投资者是极为利好的。
但是中国的银行监管是有些许不太一样的。中国的银行体系是一个高度监管的市场,可能只有大概15个左右的银行有全国范围吸收储蓄的资质,而市场的一些其他金融机构都只能在非常小的地区,非常明确的领域内吸收储蓄。因为这样的限制下,那些有资质的银行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他们在吸收资金的方面上有很大的优势。这块跟美国的情况是有所差别的。
在美国你想开一个银行拿到牌照比中国要容易得多,这样的话选择更大的全国性质的银行还是区域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更多的是取决于商业本身,而非市场的动态与环境影响。但是在中国,银行的竞争不仅在于市场状况,监管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谈到投资重心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都经历了一段时期,去努力了解中国经济,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和投资中国企业的本质。
其实我学习到的有一点很关键,而这一点不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你是一个在美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投资人,你会对于政府的角色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角色有一个预先的设想。
而当我们真正深入中国市场观察研究,这些设想就会遇到一系列挑战,你会不断的获得与你以前经验认知所不一样的观点和判断。究其原因,起码部分是因为中国和美国或者其他西方国家政府所运行的规则的不同。这是投资中国的核心要素之一,这真的需要深层次的认知,以及系统化的对比来消除偏见。
很多国际投资者来到中国,他们要么是特别的乐观,要么是特别的悲观,特别是当他们来到中国投资并不是特别成功的时候,他们会陷入悲观。因此,对于大多数想投资中国的国际投资者来说,都会经历了解和学习中国的这个过程。
但是要记住中国经济的另一方面是,现代经济的本质是能够产生持续的复合经济增长的能力。
这种(经济持续复合增长的)现象直到最近才作为人类现象出现。这是为什么我们刚才讲到了零和市场以及双赢两种不同的形态。
几乎所有具有周期性的自然和人类发展,都是熵增的过程。从人的出生,成长,到死亡;包括贸易的增多、下降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轮回和循环,就是熵值增加。能量从热变冷,有序变无序,伟大的企业最终都将失去优势,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经济也有向好的或者衰退的时候。但是从几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开始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发展,这种可持续的复合经济增长发展,这个就是价值投资可以展现光彩的时候。
这就是为什么你能看到巴菲特包括现在一些其他投资人能有这么惊人的成绩。背后的逻辑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长期而言,你的投资回报其实就是近似于你投资公司的实际业务回报,也就是你所能创造的长期投资回报,其实就是整体经济发展变化的反映。探究这些发展背后的驱动力,是一件极为吸引人的事情。我花了30-40年思考,才能让我觉得我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
因此我不能说我完全懂,但是我认为能创造惊人长期投资回报现象的,是一个公式,即用自由市场竞争的方式来组织社会的经济活动,加上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而成的组合。这两者的组合构建了现代经济,这是一种范式转移(范式转移是指一个领域里出现新的学术成果,打破了原有的假设或者法则,从而迫使人们对本学科的很多基本理论做出根本性的修正)。大约在40年前,中国终于真正进入了有中国特色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这个过程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任何经济一旦创造出了我刚刚提及的组合公式,就能创造出经济复合增长发展的现象。
现在,这个公式还需要加上整体政治环境的稳定,去支持给新经济释放活力的市场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能有一系列现象级的可持续的成功投资回报记录。任何经济体如果真正采用这一神奇公式,都会开始产生出具有持续复合增长现象的经济形态。但是我认为从40年前开始,一个可持续的、双赢的复合投资回报变成了可能。
注意,这其中我并没有包括它的政治部分。多数西方观察家认为,民主政治必须成为这个公式的一部分,只是他们忘记了当这种现象在西方开始发生时,民主政治其实还不存在。因此事实上,民主政治只是这个现象的一个结果,而非它的原因。无论如何,这是理解中国投资奇迹的另一层面。这其实非常有意思。
前一篇:太極要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