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看电视,刚巧看见张朝阳正在电视上跟鲁豫闲聊。张朝阳说,他正在调整自己的状态,争取达到无焦虑,这样可以活到150岁。鲁豫笑。我也笑,因为我认为这基本是一个不太可能达到的目标。不过,转眼想起在《遥远的救世主》中看过的一句话,“所谓神化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忽然觉得张朝阳的那话没有多可笑了,因为,张朝阳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神话神化的人,没准儿,他真会在无焦虑这件事上再创另一个神话,谁说的清呢?
其实,过去的几年,我也几乎在无焦虑状态下度过,主要是因为碰见的都是些能轻而易举能解决的小事,外加自己神经比较坚硬,调控情绪的能力也较强,因此很少有事情能让我动动肝火,焦虑了。不过,去年九月宝贝入园这件事上,我终于有点焦虑了。
刚开始入园时,宝贝的状态其实也不好,不过,我总觉得这事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因为,做什么事情,我一般都不打无准备的仗:
从宝贝能听懂话开始,就告诉她幼儿园是每个人必须去的地方,还经常带她到住家附近的幼儿园玩。宝贝那时候一点都不排斥幼儿园,每次去的时候,看见别的小朋友做什么,她也跟着做什么,若隔几天不去了,她还会强烈要求去看看。
离入园还有两月的时候,又开始进入入园准备倒计时。给她放关于幼儿园的碟,什么《巧虎》《大头儿子小头爹》,给她看关于幼儿园的书,什么《一口袋的吻》、《汤姆上幼儿园》《忘了说我爱你》《小格去上学》,以及一些教孩子学会分享、合作、等待,战胜恐惧等培养品格的书,当然,一些独立生活能力的事也尽力培养,比如自己洗手、穿脱鞋、袜、裤子等。
幼儿园选的也是本地最好公立幼儿园之一。幼儿园为了让孩子们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提前一个月就开设了八次亲子课,主课老师全家不仅是老公兄弟家经常走动的朋友,男主人还在老公部门工作。上学第一周,俺也完全按照老师的吩咐,什么生病了也要送,什么送了小孩以后要坚决地离开,不要多停留......
所有这些准备工作让我感觉宝贝适应幼儿园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但是,很郁闷,宝贝两个月都没有适应,哭闹次数比前三年总计的哭闹次数还多
,生病更是经常的事,在幼儿园还出现尿频,啃手指行为
。
我郁闷,很郁闷,超级郁闷,怎么这些对其他孩子很有用的办法在宝贝身上就是不管用呢?
看着宝贝的情绪越来越紧张,紧张到不能听见幼儿园三字,甚至汽车开上通往幼儿园的路也会哭闹——那路是主干道,走哪儿都会经过的。长期这种情绪肯定是不行的,我开始有点焦虑,喜欢唠叨了,见着人就想说说入园这件事,跟祥林嫂有点像了
。
其实,跟别人唠一唠还是有好处的,有位说,应该分析原因,还有位说,要让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接触,小孩子的性格大人是可以干预的。
我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的,任何事出现都有原因的,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肯定有原因。宝贝迟迟不能适应幼儿园,说明我所采取的措施没有对症下药。
其实仔细想想,宝贝不应该属于那种会在新环境里手足无措的一类人。因为宝贝在家的时候,每天上午下午都是保姆或我父母带她到院子里玩,我也只是晚上陪她。院子里小朋友也不少,还有个小型儿童乐园,什么滑梯翘板秋千山洞云梯沙坑样样都有。周末还会带宝贝到各种公园游荡,每年还会安排一到两次长途旅行。所以,宝贝虽不至于见惯不惊,但很快习惯新环境应该问题不大。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宝贝的焦虑来自于哪里呢?我该怎么来帮助宝贝呢?
我到处寻找关于焦虑的文章。很遗憾,大部分的文章说起来有理有据有对策,但指导意义并不大,不仅如此,还把焦虑说得一无是处,增加我的心理负担。其实在我自己的感觉里,我真不觉得焦虑有多恶劣,相反,人能经常处在一种焦虑中还是好事情,比如,中国就有很多古话,什么居安思危,什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犹太人养育小孩更如此,小孩没焦虑也要给别人制造点焦虑出来。他们那里,小孩三四岁的时候,父母通常都会做一件事,父亲会把小孩抱到桌子上坐着,然后鼓励小孩跳下来,说爸爸会在下面接着,但真当小孩往下跳的时候,父亲的手却不再了,小孩肯定摔在地上痛哭。这样的经历只是想让小孩明白,父母也不能相信,焦虑去吧。
不过,还好,我终于发现了几篇合我胃口的文章,理顺了我的行动思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康庄大路的窗。
一篇说,“孩子依恋母亲或其他抚养者,这对宝宝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对其照料者(父母)的依恋为他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使他们能够积极安心地探索外界环境,与此同时,依恋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宝宝打下了基础。一旦孩子的这种与被依恋者的接近企图受到阻碍,儿童就出现分离焦虑。分离焦虑能在儿童的依恋系统与探索系统之间建立起一个连锁机制。这一机制保证儿童以依恋对象为“安全基地”,逐步地去探究环境,同时又防止儿童离“安全基地”过远或时间过长。也就是说,它一方面有助于儿童认识环境,一方面又具有保护功能,因此对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篇说,“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宝宝对妈妈产生依恋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须的,它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鲍尔贝证实: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宝宝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代理母亲)之间的温暖、亲密、联系不断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形成,会影响宝宝一生的发展。因为,促使宝宝产生依恋的根本原因是宝宝从母体脱离,安全感缺少,他需要在母体之外的环境中获得绝对的安全感......很多家长觉得宝宝大了还依恋父母是一种缺点,若这样下去,宝宝永远离不开爸爸妈妈,永远学不会独立!但是学前专家特别指出,依恋不仅仅是婴宝宝的“专权”,3~6岁的宝宝也可以产生依恋行为,且宝宝在这种依恋行为中获得满足感,享受愉悦感。对宝宝而言,爱是安全的保障、快乐的源泉,是其生命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无论是大宝宝还是小宝宝他们内心都渴望亲人的关怀和疼爱,这种稳定的情感纽带更有利于宝宝的良好成长。”
这两篇文章解决了宝贝对我的依恋到底好还是不好的问题,以及我需不需要采取措施故意在宝贝面前表现我对她的不理不睬,以促进她成长的问题。下一篇文章,则给我未来的行动指明了方向。
“一、亲子分离焦虑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映。斯科特对幼犬进行的研究认为,幼犬离开在关键期中经历到的客体或情境时,它发出苦恼的声音。这种情绪性苦恼只有在其他幼犬或熟悉的情境出现在它面前时才能解除。斯科特把这种反应看为先天的。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是维持着对种系中其他成员的依恋的一种反应。斯科特将他的论证推进一步指出,许多动物都对特定的熟悉的生理环境形成了情绪上的依恋———他称这种现象为最初定位。例如,幼犬在它们的眼睛睁开后不久就形成了这种依恋。其证据在于当把它们放入陌生环境时,它们吠声的比率有显著变化。斯科特认为人类婴儿也有这种情绪。幼儿在家庭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到3周岁以后,进入幼儿园小班。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对于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和害怕感是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动因,那么这种动因是否会表现出来,则要看母亲是否离去。
二、母亲的离去一方面加剧了幼儿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使幼儿产生倒退,认为不在眼前的东西就不存在了。根据皮亚杰的研究,人类婴儿大约在出生的第二年,形成永久性客体的知觉。客体的守恒依存于客体的定位,即是说,儿童既知道客体消失时并非不存在,同时也知道客体往何处去。所谓倒退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专门术语,意思是在处境困难的时候,儿童时常会倒退,显示出一些早年所具有的行为。
据上所说,幼儿3周岁入园时已经达到并超过了永久性客体形成的年龄,应当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并且很多妈妈在离开时就明确地说了“妈妈下班来接你”,但为什么幼儿在母亲离开的瞬间就哭了呢?我们认为一种很好的解释就是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倒退,担心妈妈走了也许不会回来了,再也看不见了,自己要呆在这陌生的环境里与这些陌生的人相处。其实除了产生“母亲走了,再也看不见”的倒退以外,幼儿伴随哭闹还产生了其他一些可以观察的倒退,例如吸吮手指、尿湿裤子、绞弄衣角等行为。”
关于幼儿的成长总是进两步退一步的观点我在很多育儿书上也见过,但在入园焦虑问题上小孩也会出现倒退行为,这还是第一次听说——估计若不是宝贝出现入园焦虑,我可能连听说都不会了,因为那篇文章是我扒拉了很久才终于看见的。
这些倒退行为在宝贝身上很明显。每次送宝贝去幼儿园,宝贝死活不相信我会去接她,认为我把她放幼儿园就是不管她了。记得有次在幼儿园,旁边的一个小朋友看见宝贝不断地说不相信我会去接她的话,就跟我说:我妈妈说了下午下班后就会来接我的。当时我还感慨,怎么这么明显的事实宝贝就是不信呢?宝贝还出现啃手指,爱绞弄手指的行为。宝贝是有啃手指的习惯,但在入园前两月已成功戒掉了,当时我还很高兴,没想到入园不久又捡回了。
既然确定宝贝的行为是倒退行为,那我的育儿计划也往后退吧,退回到重新跟宝贝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为宝贝建立安全型依恋,重新让宝贝相信客体永存,妈妈说话算话那一步为止,而不仅仅是如文章推荐的多玩玩躲猫猫游戏就可以了。因为系统性解决问题总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可靠性更高。
后来,看蒙台梭利的书,书中说“当幼儿遭遇困难时,不要寻求外力的支援,而是要注意到幼儿的本能以及幼儿发展的根本需求......"脱离常规的"幼儿,单只靠治疗治疗表面的征兆是无用的,任何人都必须走出外在的行为模式,以触及最深,最基本、有创造力的部分。这对任何年龄的孩子都是如此。”当看到这段话时,我很讶异,也有种找到知音的感觉,心里很释然,更加坚信我的坚持会成功。
我容忍宝贝对我的寸步不离。其实那段时间挺不容易的,因为宝贝经常在哭闹中,而且动不动就哭。哭闹次数绝对比前三年加起来的次数还要多,弄得我烦不胜烦。本来我在宝贝面前是个脾气超好的人,也认为父母对孩子冒火是很不应该的事,但在宝贝的一再哭闹中,我有时真的忍不住想大声责骂,或扭头就想走开。
还好,我很快看见一本好书——《倾听孩子》,帮助父母应付孩子负面情绪的书。这本书确实很好,让我不再对宝贝的哭声怒火中烧,或者为了图耳根清静而弃孩子于不顾,而是一直陪伴在宝贝身边,直到她的哭声消失
。宝贝的哭声于我也不再只是聒噪,而是宝贝内心成长的优美旋律。于是我能很耐心的陪在宝贝身边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负面情绪得到很好的发泄,宝贝变得越来越活跃了,在上亲子班时逐渐的能让老师抱抱了,也喜欢跟老师对话了。
后来看小巫的育儿经验,她也一再强调,他孩子的独立与安全完全是被她宠出来的。她母乳喂了两年多,小孩自己戒掉,小孩想分床也是主动提出,小孩对物质的需求不高也是因为她充分满足了孩子对精神的需求。
在宝贝情绪恢复正常以后,我又逐渐开始和她玩剪刀石头布游戏——在和宝贝的相处中,经常会出现我想让她这样做,而她想那样做的时候,我就和她玩这个游戏,她赢了就听她的,我赢了就听我的,让宝贝相信妈妈说话算话,也让宝贝学会克制自己做某事的冲动。
宝贝果然很遵守诺言。有一次,我要出门办点事,带上她也可以的,但为了让她逐渐习惯与我分离,就希望她在家跟爸爸。宝贝肯定不答应。我提议用剪刀石头布解决,宝贝应下了——其实宝贝的手势大多我提前就能看出来,所以要赢她是轻而易举的事,只不过为了培养她拾签的兴趣有时会故意输给她。
宝贝果然输了。有些不情愿,还哭了几句,但看我没有改口地意思,最后还是痛快地让我出了门——这可是自十一月将宝贝领回家后宝贝第一次容忍我跟她分离。
希望的曙光又再一次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同时,为了让宝贝学会跟小朋友相处,我各个击破,先没让宝贝和一大群小孩玩,而是单独和小表哥接触。几乎每周都带他们俩到外面走走,有两天还把小表哥接到家中住了几晚。宝贝果然和小表哥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经常还会提醒我们带她去小表哥家玩。
后来看池莉的《来吧,孩子》,发现她的早期教育三原则几乎和我采取的方式一样:一、让小亦池尽情与她的小朋友相处和玩耍。二、跟从于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让她在最欢喜最开放的状态中接受自然的启蒙。三、为孩子讲故事和阅读。最后她总结,这几条“都是首先来自于孩子的天然的兴趣,都是首先能让孩子感觉到快乐。尽管我思考起来会将它归纳为一种幼儿教育,但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理论是了无痕迹的,只因原本那就是我们的生活。”
是的,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只不过把宝贝进入社会的时间推迟了四个月而已,我只不过让宝贝在我身边愉快的再多待了四个月而已,其实,人生中又能有多少个这样的四个月呢?当宝贝长到足够大,可能即使我死拉硬拽,宝贝也不会有多愿意跟在我身后做我的跟屁虫了。所以,我就多享受一段这样的时光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