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所不知道的礼品简史——素行·礼记

(2012-12-27 22:21:21)
标签:

素行

简史

新年贺礼

香插

虎头鞋

时尚

分类: 精品推荐

 

在今天说起“礼”,到底是在谈论什么?是孔融让梨、程门立雪、曾子避席、千里送鹅毛这种中华礼仪小故事,还是“克己复礼”“博文约礼”“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样的道德教诲,抑或是上到帝王祭天、下到乳童抓周这样的典礼场面?

 

没有一个汉字比“礼”更复杂了。这么说吧,一个“礼”字,上支撑了中国人的三观系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中国文明的廊柱,中规范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社会得以运行的润滑油,下影响了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中国人内省的心理动力。正如唐代孔颖达所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可见,中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由礼仪、章服定义的华夏,才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概念,也就是说,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毫无疑问,即礼仪之邦。

 

而“礼”的所有意义,不论是功能上的,还是审美上的,都附着于具体的物上,如器皿,如礼饰——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上下兼具,道器和合,礼乃准平,礼乃空气,绳万事,育众生。

 

至大者礼,至微者礼。

 

第一部分:礼·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周游列国,却没有如今驴友们周游世界那样畅快,而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只因仲尼不是为了玩乐,而是抱着一颗推销“礼”字的心,始终坚持“克己复礼”。复者,恢复也;礼者,周礼也。

 

而周公呢,早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就曾经制礼作乐。礼、乐作为一对范畴,类似于西方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也就是说,礼乃理性与秩序,乐乃感性与沉醉,前者指向头脑,后者指向心灵。

 

 你所不知道的礼品简史——素行·礼记

那么,礼,到底是什么?结合各种元典文献及精微阐发,大致能够得出答案:礼是仪式,礼是哲学,礼是物品。这三个层面的含义共同架构了礼的运行体系。礼,最初就是用来称呼祭神的式,后来普遍地用于一般的式,久而久之,些繁复的礼就成了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礼更是一个哲学问题它与阴阳、五行紧密相关,《周礼》展示的就是一个万物从性质上分为阴阳、依照五行周而复始运行的宇宙系统与人类世界。在哲学与仪式之下,作为器物的礼,才真真与普通中国人如影随形——从狭义上讲,礼,就是礼品。

 

第二部分:礼·制

 

前面说过,华夏乃礼仪之邦,那么,一个生活于礼仪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他的一生该怎么度过才算完美?公元前500年的孔子一定思考过这个问题。上立德,中立行,下立言,是孔子心中真儒者的一生(尽管这个提法出自《左传》,但思想无疑来自《春秋》)。其中的立行,最重要的一个向度便是合乎礼。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极其崇尚礼节的国家,早在春秋时期,送礼的风尚就已形成,并演绎成为一种文化。而古行礼,除了祭祀活动、见面拜访送礼之外,就是一些比重大的日,如春、元旦、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等,也都会伴随一些礼仪庆典、礼尚往来。其中的重中之重,自然是所有中国人的大日子——,俗称“年”。

 

过年直至今日依然是非常令人期待的,每年不变的是送礼旋律,变化的是新年贺礼。从春秋战国时起,每逢过年人们就用两块桃木板,上刻神荼、郁垒的画像,竖立在门前,以示避邪,这就是桃符的来源。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春,百姓友之互礼,百官之访,甚至天子送礼也是不禁的。礼品选择虽无定制,但也少不了一番斟酌。文人雅士,当赠文房四宝、签笺印章、茶具雅珍;同道中人,当赠香筒经匣;阁臣僚属,自然免不了赠一些竹节高升、牡丹富贵的物件。

 

 

 你所不知道的礼品简史——素行·礼记

你所不知道的礼品简史——素行·礼记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这些节令风俗的内容就愈加丰富多彩,盛况空前,令人目不暇接。以元旦的节令风俗为例。正月一日,当时又称作元旦、元辰、端日、三元、元朔。每逢元旦,君臣上下,四民大小,都要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庆祝新年的开始。除夕时,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傩戏表演和送社仪式。

 

其实,中国古代把春节称为元旦,元者,岁之始,旦者,日之始。历代元旦的日期也不尽相同:夏代是正月初一,殷商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一月初一,秦统一六国后改为十月初一。夏历中,元旦乃正月初一,自此沿袭至辛亥革命,孙中山决定使用西洋历,这才把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元旦改称春节,而把西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人们在元旦还制作“鸡丝蜡燕粉荔枝”,相互馈送;用盘盛柏叶一枝,柿、桔各一个,从中分开请亲邻分享,取其谐音,认为是“一岁百事吉之兆”。

 

春节未完,元宵又至。早在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关于元宵的起源,颇有些典章:一文帝念平,一说是东汉明帝点灯礼佛,一是来自道教的“三元”,一说是源于“火把”。

 

正月十五也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魏晋之前,三元都要行大典。三元中,上元最受重,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典逐渐废除,并渐渐不为人知。所幸的是,端午来了,让春播夏种之后的人们,有一个盛大的慰籍。

 

依旧时江浙习俗,端午节女性要配饰,其中有配饰名叫健人,或艾人。清嘉录:端午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一说健人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

 

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耳畔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背。”

(若无艾虎,穿个虎头鞋也不错哦。)

 

 你所不知道的礼品简史——素行·礼记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也逐影响到民。帝王祭月,文人月,民拜月。因嫦娥常住广寒宫,中秋更是不免激发文人的幽思情怀。在礼仪方面,因中秋的团圆主题,除了吃月饼外,各民族围绕月亮,几乎都有一些独特的风俗,在此不一一列举。

 

礼制发展到最后,便是民俗。民俗乃约定俗成,以致它的本来意义,反倒很容易被忘记。所幸,除了传说,还有器物,也就是说,礼不会消弭于时间中,因为它固着于器物上,更何况,从最本质的角度来讲,礼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第三部分:礼·器

 

简单回顾一下,礼除了哲学、仪轨层面的含义而外,更多指向器物。盛大的礼仪常常配置阔大繁复的礼器,并伴随一种集体的壮观、庄严场面;日常的礼仪则相对灵活,往往伴随一些特定的肢体言,比如打躬、作揖等,现已基本被握手礼取代。

 

“故中国古代所礼者,无所不包,而未易以一语说明其定也。”而言之,礼是一种文化象,而器物之礼实际指的是礼的器物次,指礼形之于外的,具体有形可,有声可,有味可嗅,有名可道的事物,如器皿、乘、冠服、仪节等。基于此,所礼器,狭义上便可以定义为古代族在行祭祀、朝聘、征伐和宴享、 婚冠等活动时举行礼所使用的器皿,指青器中的鼎、簋、觚、豆和等。

 

礼敬祖先是中国人的必修课,礼佛向道则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选修课。古多善男信女向佛菩、神祇地灵、代祖先,表心声,一些大家族在家中立佛堂,每日祭拜。而代人香,大多是去庙里,焚香以静心,拜佛以愿。很多居家修行者,则备有香插、香炉、香筒等礼器。历经五四,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章器物被当做“糟粕”予以清剿,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自觉、自信时代的到来,中国风尚又渐成趋势。如下图这组美轮美奂的香插:

 

 你所不知道的礼品简史——素行·礼记

香插是燃香礼器,储存的器皿则叫香筒。略值一提的是,古代的香筒是馨香礼器,其散发香味与盛放香物的功能合二为一,亦名香插,是化空气的一种室内用具,一般是直接将特制的香料或是香花放入香筒内,香气便从筒壁、筒盖的气孔中溢出,是富人家必不可少的家居用品。不,如今的香筒和香插是以截然不同的两种功能形的,不都与香息息相关。下图为Su素墨竹叶香筒。

 

 

 

你所不知道的礼品简史——素行·礼记

第四部分:礼·

 

如果说礼器是沟通身体与灵魂的媒介,那礼饰则往往象征一种契约,古人讲以信立身,礼饰往往具有信物的功能。冠礼、及笄礼、聘礼等,均含有一定的取信于人之意味。

 

古人按年把人的一生分成这样几个部分:不、襁褓之年、孩提之年(2-3),午匀之年(13-15),弱冠之年(16-20),而立之年(30),不惑之年(40),知命之年(50),花甲之年(60),古希之年(70),杖朝之年(80),耄耋之年(90),期之年(100)。而女子又稍有区分,12称之之年,13岁则为之年,15乃及笈之年,16称之碧玉之年,直至出嫁的摽梅之年。

你所不知道的礼品简史——素行·礼记

 

在漫长的一生中,各种礼仪如影随形,接踵而来。初生婴孩须抓周,以测其志,须办百酒,以祝祷运吉命长。《宋史·曹彬》有载:“彬始生周,父母以百玩之具於席,其所取。”《楼梦》第二回:“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西,了无数叫他抓。”结果贾宝玉独独抓了脂粉盒,差点没让政老爷气昏过去。父母长辈对于孩子的周是极的,迄今亦然。宴请亲朋,街坊四邻,都须表贺,表贺之礼五花八门,其中以手锁、银项圈为主。下图为常见的表贺礼饰:

 

 

 

  你所不知道的礼品简史——素行·礼记

古人于成人礼也是极的,女孩行及笄礼,男孩行冠礼。《礼·内》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是一种簪。笄礼非常美、动人、浪漫,因它是专为女孩设计的成人礼:一头长发心梳成秀美的髻,重簪上笄。

下图为发簪:

 

 

 

 你所不知道的礼品简史——素行·礼记

   冠礼,是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族男性的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至今已有几千年的。现在都是18成人,成人礼早已没有中国古代那般隆重(也许是高考僭越并取代了成人礼?)。不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有越来越多的年人开始效仿古人,行笄礼、冠礼。

 

   笄礼之后,聘礼紧随。其实笄礼就是告诉四邻八舍、亲朋好友,这个女孩已经成年,有意向的,可以委托媒人登门了。《礼·聘》曰:“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中国古代把婚礼程分六个段,古称“六礼”,即采、名、吉、征、期、迎。其中“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大礼等。代人没有古候那么闲雅致,基本不分这诸多程序,一般简化为示爱、求婚、婚礼三个阶段,礼的意味有所淡化,但饰却断断少不了的:戒指是必备之物,其他诸如簪、手项链、梳子等等,也是《恋爱指南·礼饰篇》(要是有这么一本书的话)中的必备物事,如下图:

 

 你所不知道的礼品简史——素行·礼记

 

   值得一提的是,古浪潮依然不曾退去,以中国古代的礼节行婚礼的新人不在少数。而富含古韵的礼饰,也越来越受人喜爱。布置婚房,装饰婚车,现代人要做的,古人也做过,只不过古时的婚车是马车或者轿子罢了。一些古色古香的摆件、车挂之类,就会派上用场,而由圆构成的葫芦,因象征着和谐美满,也往往作为送新人的礼物。中国车挂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00年,更有传说是周公旦发明的,寓意驱邪避凶,出入平安。

 

 

 你所不知道的礼品简史——素行·礼记

    婚礼之后⋯⋯又该筹备下一代人的抓周礼、笄礼、冠礼、聘礼了,正如上一代为自己所做的那样。这便是传统的力量,礼制的力量,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礼乃中国人立身之本,因为它确立并支撑了三种基本关系的运行:一是人与上天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正因如此,礼是作“人之人”的本而彰出人类生存的庄的,它直接指向人的自然欲望的提升,指向人道世界的和,指向最高的道德境界。也正因如此,《礼》才要求“礼不可斯去身”,礼不可正是此意。倘若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孔子看到后世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当真真要“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了。大哉,礼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