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推动了CPI?

(2011-06-17 08:31:34)
标签:

居民

消费

cpi

市场

超市

零售商

社会

服务费

图图甜心

 

5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5%,再创新高。

CPI高企,国民紧张,政府不安。各路媒体、专家都纷纷出动,试图揪出CPI上涨幕后的“推手”。零售商作为解决百姓日常消费的重要平台,再一度被推倒了镁光灯下,接受各种“洗礼”。

究竟是谁拉高了CPI?大润发们? 家乐福们?亦或是农贸市场各种小摊小贩们?把CPI上涨的帽子压在零售商头上,未免对现有零售环境过于理想化了。零售商难道是互通一气的“上帝”,随意掌控市场?外资与本土的竞争,超市与便利店的竞争,在线商城与线下实体店的竞争,通通都化为乌有?

受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影响,我们往往认为“只有生产创造价值”,而很少承认渠道的价值。甚至于在更多的时候,认为渠道只是增加成本的方式。在这样的思维下,我们会对“出厂价是1元,到达消费者手中是3元”的现象(这个例子很极端)愤怒不已,会认为是渠道商的贪婪吞噬了原本生产商原本要让利给我们的那一部分价值。

仔细分析,其实渠道商的存在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在社会分工日益复杂和专业化的背景下,生产厂商要建立自己庞大的销售网络和渠道终端,是一项非常耗费人力物力,而且未必讨好的工作。渠道商的存在,使得商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之间的链条更加便利。所谓“术业有专攻”,渠道商实际上是创造了价值,而非增加成本。

如果这样看来,渠道商向供应商收取费用其实是天经地义。渠道商通过自己构建的销售平台和推广服务,为厂商节省自营销售的成本,帮助产品创造销售价值。收取服务费用,未尝不可。有部分人将这部分利润指责为推高零售价格,实则南辕北辙。中粮自建网上商城,这种直销模式下的售价和我们在超市卖场看到的价格也差不到哪去。

有人问为什么同一个产品,在国外的超市卖得比国内便宜。为什么?我也在质疑这个问题。以16GBiPhone4为例,在原产地的中国,售价是4999元,而在美国的售价是不到4000元人民币。同样是苹果自己的分销体系,为何原产地的售价却高于在美国的售价?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国国内高昂的税费和过高的运输成本是幕后推手。其实,这不仅仅存在于iPhone4上,而是中国销售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比所谓的进场费更加值得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正规注册的商业零售企业需要缴纳增值税(17%)、城建税(7%)、教育附加税(3%)、企业所得税等近十余种税收。这对任何一个零售商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除了税费,物流成本也居高不下。CCTV2就曾连续10期解读这一问题,过桥费、过路费、燃油费、管理费一系列费用都在为终端售价打加号。这部分费用最终都是掉进垄断企业的腰包,而且说多少是多少,一分还不能少。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惠州市科协主席黄细花做过一个实验,一车从广州到北京的货物,全程遵章守法,不超载,结果物流公司不但没钱赚,还亏了3200元。

 

如果这个实验是真的,即便取消进场费,零售价格就能下来吗?

 

 

 

《洛杉矶之战》:人类并不是宇宙的唯一霸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