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蜜门再掀食品风浪,食品闹剧何时了?

标签:
教育汪氏蜂蜜 |
近日,媒体公开报道“假蜜门”——蜂蜜、蜂胶的生产造假内幕,在激素奶粉、假珍珠粉、劣质阿胶之后,又一次为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每次曝光之后,总有所谓的专家出来教导大家如何辨别真伪,然而作为普通消费者,不应该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和缺位的监管与行业自律埋单!
从央视曝光的节目中我们看到,在那些不法商家的眼里,掺假再正常不过,“这方法我们都用了10年了”,就像一个锅炉工在说“我们烧天然气都10年了,比烧煤好”一样平静,甚至言语间还有一种自豪感,而丝毫不觉的可耻!可见在这些人眼中,这一行就应该这么做,又一个行业“潜规则”!
蜂行业曾经一度热得发烫、红得发紫,因为早期就有人通过掺入白糖等造假,获取了暴利。被利润驱使的投资者纷纷涉足蜂产业。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大国,饲养蜜蜂数量达到700多万群,占全球饲养总数的1/7左右。同时,我国也是蜂产品的出口大国,年产量中有一半左右出口由于缺乏自主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企业间的竞争只局限于在低端产品市场进行低价“火拼”,故我国作为一个蜂产品大国却缺少国际话语权,理所当然地掌握不了蜂产品的标准制定权。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标准,我国蜂产品在出口时往往会受阻。
而放眼国内的蜂产品市场,则主要局限于价格竞争,以蜂王浆等传统老产品为主要竞争产品,在低端市场同质竞争,往往同室操戈,相互压价。渐渐发展到走旁门左道,挖空心思“发明”各自降低成本的方法,进而竞相效仿。少数的有良心的企业,比如汪氏蜜蜂园,则专注于通过建立自己的完整产业链,自办蜂场,或者与养蜂农户签订收购协议,保证了消费者的利益,此外,还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法,实践了汪氏从蜂蜜中对花粉的检测法,以及原料蜂蜜收购之前都要经过中国蜂产品权威检测机构——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的检验等,切实把好产品质量关,保证了其消费者的利益。
然而,由于“蜂蜜中蜂花粉的检测”还不是国家强制执行标准,目前企业没有执行,而对强制执行的“蜂蜜”国家标准的检测法,那些不法商家能够用各种发明蒙混过关的各种检测指标,可以说,面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造假手段,现有的检测法规显得苍白无力。亟须改进,加大监管力度,才能彻底扫除蜂产品行业的发展隐忧,造福消费者。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资本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不法商家在蜂蜜中掺入各种假冒原料,无非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追根究底,是资本的贪婪属性。这就要求相关的监管部门认真负责,从原料来源到生产过程,直至市场销售,全程无缝监管,切实做到监管到位,对于不法企业,要加大惩罚力度,让其不敢造假;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对于掺假的商家企业,行业内要抵制揭露,净化行业环境;而我们普通消费者,则应该擦亮眼睛,坚决抵制假冒伪劣产品,不要迷信低价,把钱花在那些有责任有担当,为行业良性发展默默耕耘的企业的产品上,才能让假货无处循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