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股谈】3.11—乱谈
首先是我非常鄙视的一种行为,那就是媒体的断章取义,何必要充当利益集团的走狗呢?在媒体的定义上,应该是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来披露事实。但可惜,我们的媒体却总是干着泯灭良心的事情,而正是这些媒体
的不良行为不断的误导投资者不断的执行错误的决定。就以目前来说,几乎所有的财经类网站都以“证监会:政府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合法救市”。我相信绝大多数股民都看到了这条信息,但请大家还是仔细看一下证监会市场监管部副主任欧阳泽华先生的发言原稿。他是这么说的“目前市场的调整是各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监管部门常常有针对股指的、完全没有任何标准可言的“救市”行为这一说法,欧阳泽华表示,“这个观点是比较偏激、比较片面,不能接受的。””那么,媒体为什么要断章取义的以如此话语作为标题呢?除了鄙视,还是鄙视。希望媒体能够正确的发挥引导作用,而不是误导作用,否则到头来只可能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客观、公正的反映市场现实才是媒体所尽的责任和义务。
有网友询问我关于QFII的事情。首先QFII作为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其身份就比较特殊,包括其投资额度、投资范围、投资比例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因此QFII的投资策略往往都非常的谨慎并且朴实,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是QFII抄了中国股市的大底,QFII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市场的走向等等言论,实际上这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道理。QFII作为WTO时代下的产物,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引导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但可惜根深蒂固的中国市场投机属性太强,毫无价值评估的标准可言,导致了境内资本的严重流失。而国内所谓的机构者—基金,则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大散户的角色。快速的建仓、快速的换仓、不停的调整持仓、追涨杀跌,其行为与普通散户无异。无非是占着钱多的优势可以从容的做庄,而这就是中国的特殊国情与特殊法律的畸形产物。只允许国字号的基金做庄操纵股价,却不允许普通老百姓的集中持仓支撑股价,很荒谬。而只要这些情况不解决,这种矛盾就永远不能解决。
对于有的人喜欢研究QFII的观点和言论,我认为完全没这个必要。对于纯粹的QFII,其投资策略必定是价值投资,但价值投资并不意味着一味的死守,它们会执行严格的价值投资策略进行调仓,但比国内基金来说要缓慢的很多。但同样,我们也不能盲目对QFII言听计从,毕竟占大多数的QFII资金实际上还是国内资金经过多渠道的辗转,通过海外金融机构的包装又回到A股市场,内资摇身一变成外资,享受税收优惠的。所以,对于QFII的言论我们还是要谨慎对待。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QFII机构在国内无分理处、无分支机构的相对干净,建立了分支机构的往往那就是国内资金,与基金相同,纯粹就是做庄,没任何参考意义。
另外,我还是强调一点。关于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两会”实际上已经结束,大家没必要再去挖来挖去。当前对资本市场影响最直接的就是CPI数据和2008年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从目前来看,这两组数据都会非常糟糕。我们都知道资本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如果宏观走弱,那么资本市场就必然走弱,这没什么好去争论的。所以,对于2008年的行情,我建议大家还是不要去做期待的好,也许还会有那么一丝丝的惊喜。否则,就只可能是失望,或者绝望。
对于周一,没什么好说的。自从调整以来我的观点就是长线看空金融、地产、有色金属,尽管这三大行业跌幅巨大,但其价值仍然是严重高估,没任何投资或者投机的价值存在。而恰好周一就是金融、地产、有色金属的领跌,也直接带动了基金净值的下跌。但部分稳健型基金净值的跌幅却比指数还深,那就说明周一机构执行的是继续减持的策略。这样一来,我们就更没理由看好短期行情了。
一直以来,我都是以财经评论为主,很少谈及技术走势。是因为我认为宏观决定微观,微观决定个体的判断标准是具有科学依据的。那么就当前的技术形态来看,我相信大家可能都会有点看不明白,尤其是前期横盘整理的时候,伴随量能的放大,指数似乎有见底展开反弹的迹象。但我在前期的文章中明确的指出,调整只不过处于底部阶段,距离见底还有段距离。这个观点的依据也很简单,我建议大家不妨把当前指数K线的坐标翻转过来看,即把显示器进行180度的旋转,或者利用软件上的“翻转坐标”来看,那就会一目了然了。废话我也不多说,对于周二,我的观点仍然是看空,指数有很大可能继续大幅下跌。操作上继续保持观望,市场暂时没任何投机的必要。老话一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