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懂很多道理,但过不好这一生——张海音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育儿 |
分类: 团体活动 |
“道理都懂,执行力差”是普遍现象,有一个词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就是知易行难。
一般我们不会简单地说这是意志力有限导致的,因为保持意志力也是很艰难的一件事。
“知道”的往往只是理性层面上的内容,当一个人想要做某件事时,只要有好的出发点,从常识看,就很容易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但是具体“做”的过程就涉及一系列的体验,它会触动坚持与惰性、心情及影响各方面决策的因素。
比如一个人“立志”要做某事,往往一开始把结果想象得很美好,但是具体考虑时就会犹豫,会思考好的结果可能不一定有,最后会不会功亏一篑。因此很多人中途就放弃了。影响我们执行力的有很多主观、客观的因素。
真正的“明白”可能是经历过,对这件事有过期待,有过失望,有过犹豫,有过疑问,最终通过身体力行的行动与感受完成了对这件事的体验。
真正经历过,悟出了一些道理,这比理性的、更类似于口号性质的“知道”重要得多。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强调尽量不要对来访者讲道理。很多来访者懂得的道理甚至比咨询师多,有些更是学术上的,比如抑郁症是什么、治疗方式有哪些。
可他们即使知道,却还是做不到。所以心理咨询尽量不讲道理,而更多地把焦点聚集在咨访关系的建立、双方的感受上。
当来访者让我们给出建议时,单纯地给出道理性的建议是无效的,关键还是要读懂他们的潜台词。
一位年轻的母亲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她知道自己太爱孩子了,孩子比较任性,他要什么自己就满足什么。母亲知道这样很不好,但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就过度纵容、娇纵孩子,便询问咨询师该怎么办。
遇到这样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告诉来访者“溺爱是不好的”,或者“溺爱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等大道理,关键是探索她为什么做不到自己明白的事情,是什么激发了她内心的内疚,咨询师的任务是探索来访者做出或无法做出某些事的内在原因,而不是给出大道理。
当然来访者也会对咨询师不给建议有所抱怨,会认为“我要的就是建议,你怎么不给我想要的呢”,会因此不满意。
但一段时间后,来访者会发现,咨询师虽然没有给出建议,没有给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咨询师仍然对自己保持关注和理解,也尽量尝试帮助自己。这会让来访者联想到并且懂得,没有溺爱的亲密母子关系也是存在的。
——以上摘自《张海音心理咨询与实践》
张海音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
上海精卫中心的元老
“中德班”中方负责人之一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顾问
国内顶级客体关系精神分析专家
35年临床经验,累积10万+个案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