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一定要远离“无效社交”!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育儿 |
分类: 心灵保养 |
1
最近有个很久不见的、不太相熟的朋友约见我。但是与她见了一面之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她先是吐槽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评判身边的傻叉同事和蠢货老板,抱怨各种不公正的对待,觉得中年妇女又憋屈又痛苦,真是太惨了。
但是,说多之后,才发现她的境遇其实远没这么糟糕。她工作高薪,平时事又少,对于这些,她心里是颇有点自满的。但对比之下,作为倾听者的我,烦恼其实要比她多多了。
所以我自我牺牲式的提起我的困境、想要作为对比来宽慰她,结果她一听就来劲了,把指向她蠢货同事的刻薄评判通通指向了我,企图教育、数落和指正我。我刹那间才明白,原来这是她的模式:她需要通过向别人施虐来满足自己的快感。
于是,我感觉被损耗了,就回家打了电话给好友。好友说:“你这是哪门子的无效社交,你看看我今天过的,打扫了屋子,完成了工作,还写了好几篇文章,过得不要太充实。”
我深以为是。无效社交真的不能要啊!后来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会应邀,或许是这阶段有些孤独,而孤独的人,可能更容易被入侵吧。
这或许是很多中年人的感受:人到中年,朋友越来越少,而孤独是人生常态。
中年人将目光和精力转向了家庭责任、搞钱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上,无暇过多社交。同时,随着心智的成熟,对交往对象也更有要求。
不仅如此,随着时光的流逝,中年人更希望有效利用时间。所以,“断舍离”就变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所以,中年人往往有个更深的体会:无效社交是对生命的浪费。无意义的人和事,是需要一点点放下的,这些都是对自己的入侵。
2
而生活中那些容易对他人造成入侵的人,往往少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叫做“边界感”。
边界感不清,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我遇到的这位随意向他人倾倒负能量的朋友。
或许她的烦恼实实在在困扰着她,但她承接不住,没有自己消化的能力,同时产生了很多负面情绪,并且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应该承接她抛出来的情绪,而不会感受到对别人的困扰。
这类自我和他人边界不清楚的人,往往会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别人是自己可以拿来使用的工具。
还有一类人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他们热衷于帮他人出主意、分析问题,看起来很热心的样子。
但是,被他们分析过的人,总会莫名感受到被伤害。
作家李筱懿就曾经有一位这样的朋友。她说她漂亮能干效率高,但是很喜欢指导自己。时间长了,她就和她断了往来。她说,不是这位朋友不够好,而是和她在一起的时候,自己的状态变得不好。
所以她说:生命中无缘之人,当舍。
生活中很多人,会以“我是为你好”,“我是在帮你”的名义指导和数落对方,但实际是在满足自己的分析欲和掌控感,本质上只是一种自恋的需要。
还有一类人也明显缺少边界感,他们是以友谊之名索取的、自私自利的人。
比如说,我曾经有位不太相熟的朋友,总会轻易开口问他人借钱,而且从来不提借条,也不说什么时候还。即便借给她了,她也不会表示感谢。
我曾经借过钱给她,后来对这类冒险行为心有余悸,所以她有一天再问我借五万块钱, 我就犹豫着没有借。
于是,事后有一天,她随便抓住个由头,像抓住把柄一样疯狂猛烈的攻击我,然后把我拉黑,算是泄了她的私愤。
我事后回过神,想到自己根本没做错事,为什么任她攻击?原来她扮演受害者如此顺理成章,我就莫名其妙被架在了加害者的角色上。
这样的人内心似乎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区分,认为外在世界和其他人都该为自己所用、对自己有用才可以。一旦外界让他们受挫,他们就会产生很大的愤怒和自恋受伤的感觉。
一旦在生活中接触到这几类人,人们无不感受到被剥削和入侵。
对于中年人来说,树立起清晰的边界、保护自己不被入侵,与他们割断关系,或许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能力。
3
所以,这类朋友也注定只能在别人的生命里驻留一个片断,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刻、持久、牢固的关系。
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关系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终止。所以很多人都在说“人到中年没朋友”。
但也有一些人不同。他们能够保持比较有质量的社交,朋友不少,而且关系都很真诚和深入。知己好友像光亮一样,驱散了生命中的很多孤独。
深入了解之下就能发现,那些有缘成为彼此终身好友的人,都是人格成熟、内在完整、内心少有缺口的人。
这也是心理学判断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看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亲密关系的质量和深度,也是一个很关键的考量点。
但那些只能短暂维持关系的人,往往在心理和人格上都有未解决的问题。
刻薄抱怨他人的人,往往早年也被刻薄地对待过。内在客体关系不良,才导致内心那个苛刻的内在父母一直存在着,所以对他人释放攻击。
乐于分析和评判他人,是太想要被别人看见了。这样的人,往往在童年时期很少被养育者看见。所以,成年后,渴求镜映和他人的赞赏就成了他们夸大性的需要。
而那些自私索取的人,往往在追求一种融合感。他们希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是与外界没有好好分化的证明,可能是一种全能自恋的表现。
如果生活中有这样的朋友,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树立起冷冽而清晰的边界感,懂得拒绝,保持距离。
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人来说,要保持距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有个朋友,离婚后分财产,分到了几十万现金。于是,她有两个“朋友”不约而同的跑来问她各借二十万用来投资。她二话没说就借了,连借条都没要。但是,几年过去了,他们都没还一分钱,不接电话也不回短信。
她事后明白,是她太渴望友谊才变得讨好,太想得到他人的认同,也很享受被别人需要的感觉。
低自尊水平的人,往往更容易被他人入侵。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他们缺少了必要的能力来抵御人性的丑陋。
所以,也许减少对外界的过度需要,是解决这个困扰的一剂良药。
孤独时增加独处的能力,情绪崩溃时增加自我承受的能力,不从他人身上寻找存在感和认同感,让自己内在更加稳定。
唯有这样,即便独自穿越黑暗时,一个人也能像一支队伍一样。
正如中岛美嘉曾经说过:在最黑暗的那段人生,是我自己把自己拉出深渊。没有那个人,我就做那个人。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优雅从容地过完下半生,更能隔离外界那些不必要的干扰,将时间留给真正值得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