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孩子被“挑剔”伤得那么深!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育儿 |
分类: 亲子教育 |
之前回了一趟老家县城,约了以前高中时期的一些好友聚餐,因为好些同学已经结婚生子了,所以本来还在畅怀以前上学时光的话题,不一会就被带到了孩子身上。
其中一个朋友抱怨:
自从我家宝上了小学,我一看到他就烦,不好好学习啊,给他报了三个兴趣班,每天拖拖拉拉就是不去,逼着我发火。
听了她的诉说,另一个朋友立马反驳:
你儿子还不好啊?听女儿说回回考班级前三呢,你看看我女儿,一点没有学习样。
这时另一个朋友也加入了话题:
可以了,你女儿长的漂亮还会舞蹈,我听说之前还参加学校的舞蹈比赛呢,不错了,我孩子干啥啥不行,一天到晚跟我对着干。
几个人七嘴八舌地开始分享自己带孩的“艰辛”过程,我只能默默地跟美食对战了。
果然,当了父母都一样,以前小时候就总被爸妈挑毛病,现在同龄人们当了父母也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别人家小孩的优点,然后罗列出一大堆自己孩子的缺点。
难道这就是为人父母们,喜欢“别人家孩子”的通病么?
那试想一下,如果为人父母们都反过来看自己的孩子,还会有这些烦恼吗?
若是父母的眼睛里,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跟瑕疵,发现以及欣赏不了孩子的美好和优点,则更容易养出一个自卑、缺乏自信的孩子。
01
父母越挑剔,孩子越卑微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设计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要求实验者不要去想一头白熊,结果大家都控制不住地想象出一头白熊。
越是禁止,越是反弹。这一心理现象,被称为“反弹效应”。
迁移到父母教育子女的情境中,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数落孩子“你做得不对、你看看人家、你就不能”等,孩子的大脑就会一直强化这些被数落的“错误”的事情。
父母的不断挑剔,本意是为了激励孩子,让孩子变得更好。
但事实上,孩子主观上想要避免出错时,行动上会更不由自主地陷入错误之中。而越是警惕出错,越容易积累内心对错误的焦虑,错得更多。
我的妹妹就曾深受“父母挑剔”的迫害。
小的时候,我学习还行,加上性格内向,在爸妈眼中就是不惹事、乖孩子的典范。
而我的妹妹,像个小子,做事毛毛躁躁,爸妈数落妹妹时经常把“不内秀”挂在嘴边。
因为有我这个模板在,从小,爸妈就对她各种挑剔:吃饭掉太多被数落、考试不用说每次都会被拿来跟我对比、衣服经常被蹭脏也会被嫌弃……
现在的妹妹在村里的幼儿园工作,每每有其他老师寻求她的帮助时,她总是全部应下,然后自己在家忙得一个头两个大,但她还是会觉得不安,认为自己没有给别人做好。
面对别人的质问,即使错在他人,妹妹她也是会第一时间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父母习惯性的挑刺、挑剔,会给孩子带来思维方式和自我认知上的改变,那些伤痛,甚至可能会贯穿岁月,永远烙印在孩子的生命里。
02
父母的挑剔,耗费的是孩子的心力
实际上,大部分的父母与孩子的矛盾,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挑剔:他们总是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却忽略了他们本是一群孩子。
《百家讲坛》赵玉平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孩子走出房间喝水,妈妈问:“儿子,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听了后瞬间暴跳如雷:“能不能别问了?”
妈妈一脸懵的恼怒了:“我问问有错吗?他为什么不让问?”
跟孩子沟通后,赵老师得到了孩子角度的妈妈:
妈妈一天好几遍地问作业写完了吗?
并且,如果孩子回答“写完了”,妈妈会说:“写完了就应该在那里发呆吗?你不会再去刷几页题,多背几个单词吗?”
如果孩子回答“没写完”,妈妈就会说:“没写完就赶紧去写啊,没写完还坐在沙发上发呆?每次都是我推一下动一下,你难道是在给我学吗?真是让人心累!”
原来,无论孩子怎样回答,迎面而来的都会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日复一日,孩子十分排斥跟妈妈沟通。
家长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如果一眼看过去,看到的都是孩子身上的缺点,然后抓着这些缺点不放,不停地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长此以往,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使其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就是很没用,孩子长期处于自我责备的压力状态,从而影响孩子的能量与活力。
挑剔、苛责并没有给孩子向上的动力,相反,消解了孩子的热情,最终家长希望孩子喜欢的东西成为了孩子讨厌的事情,离优秀越来越远。
03
家长为什么喜欢挑剔
第一、对于“成功”父母的渴求
不停内卷的不光是孩子,还有父母。
在当下的社会,“唯分数论”依旧大行其道,一切行为的目的,都在于能够取得高人一等的成绩,在这种思想的促使下,孩子的成绩好坏成为了评判父母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就导致了一些父母对“完美小孩”的过分渴求,一旦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便会产生心理落差。
他们常常以苛责的眼光看待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挑剔和嫌弃:孩子的字写得不够好、作业做得不够快、成绩没有名列前茅;起床太慢、动作磨蹭、做事笨手笨脚……渐渐地就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失去了公允的态度。
第二、父母代际传递的具象表现
如果你没有感受到过父母对你的支持和认可,同样的,你也不懂得如何关怀你的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代际传递:指的是父母将自己的能力、特征、行为、观念、发展结果等传递给子女的现象。
以前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很少投入太大的精力,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了生计上。
孩子要么丢给老人带,要么就是兄弟姐妹几个互相帮衬,孩子的感受很少关注,教育方法也是简单粗暴,讲究的就是一个治病下猛药。
这就导致,这一代的父母们运用从父辈那里学到的育儿经验已经远远落后版本。
面对孩子,很多父母甚至不敢与孩子有亲密接触,因为这是他们不曾有过的经历。
往最新的电脑里装二十年前的系统版本,只会是格格不入。
最终,他们只能学着父辈的样子,与孩子保持着距离,甚至不敢表达对孩子的满意,他们害怕孩子安于现状甚至是自满。
认可孩子这件事,对很多家长来说太过陌生。只因他们也未曾得到过认可。
04
写在最后
放下对完美的执念,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而不是每天挑剔孩子,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用自己理想中的完美标准来苛求孩子,逼迫孩子。
要知道,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多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瓦拉赫效应”,它告诉了我们:孩子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强点和弱点。一旦找到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教学学者朱永新说:教育,首先必须从看见孩子开始,让孩子站在舞台中央。
归根结底,孩子才是教育的原点,是舞台的主角。
作为父母,陪伴他、尊重他、理解他,并学会欣赏他、包容他,接纳孩子的特点和不足,善于发现和欣赏孩子优点,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自信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