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来,孩子被“挑剔”伤得那么深!

(2023-07-16 08:51:17)
标签:

健康

情感

情绪

心理

育儿

分类: 亲子教育

之前回了一趟老家县城,约了以前高中时期的一些好友聚餐,因为好些同学已经结婚生子了,所以本来还在畅怀以前上学时光的话题,不一会就被带到了孩子身上。

 

其中一个朋友抱怨:

 

自从我家宝上了小学,我一看到他就烦,不好好学习啊,给他报了三个兴趣班,每天拖拖拉拉就是不去,逼着我发火。

 

听了她的诉说,另一个朋友立马反驳:

 

你儿子还不好啊?听女儿说回回考班级前三呢,你看看我女儿,一点没有学习样。

 

这时另一个朋友也加入了话题:

 

可以了,你女儿长的漂亮还会舞蹈,我听说之前还参加学校的舞蹈比赛呢,不错了,我孩子干啥啥不行,一天到晚跟我对着干。

 

几个人七嘴八舌地开始分享自己带孩的艰辛过程,我只能默默地跟美食对战了。

 

果然,当了父母都一样,以前小时候就总被爸妈挑毛病,现在同龄人们当了父母也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别人家小孩的优点,然后罗列出一大堆自己孩子的缺点。

 

难道这就是为人父母们,喜欢别人家孩子的通病么?

 

那试想一下,如果为人父母们都反过来看自己的孩子,还会有这些烦恼吗?

 

若是父母的眼睛里,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跟瑕疵,发现以及欣赏不了孩子的美好和优点,则更容易养出一个自卑、缺乏自信的孩子


原来,孩子被“挑剔”伤得那么深!

 

01

父母越挑剔,孩子越卑微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设计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要求实验者不要去想一头白熊,结果大家都控制不住地想象出一头白熊。

 

越是禁止,越是反弹。这一心理现象,被称为反弹效应

 

迁移到父母教育子女的情境中,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数落孩子你做得不对、你看看人家、你就不能等,孩子的大脑就会一直强化这些被数落的错误的事情。

 

父母的不断挑剔,本意是为了激励孩子,让孩子变得更好。

 

但事实上,孩子主观上想要避免出错时,行动上会更不由自主地陷入错误之中。而越是警惕出错,越容易积累内心对错误的焦虑,错得更多。

 

我的妹妹就曾深受父母挑剔的迫害。

 

小的时候,我学习还行,加上性格内向,在爸妈眼中就是不惹事、乖孩子的典范。

 

而我的妹妹,像个小子,做事毛毛躁躁,爸妈数落妹妹时经常把不内秀挂在嘴边。

 

因为有我这个模板在,从小,爸妈就对她各种挑剔:吃饭掉太多被数落、考试不用说每次都会被拿来跟我对比、衣服经常被蹭脏也会被嫌弃……

 

现在的妹妹在村里的幼儿园工作,每每有其他老师寻求她的帮助时,她总是全部应下,然后自己在家忙得一个头两个大,但她还是会觉得不安,认为自己没有给别人做好。

 

面对别人的质问,即使错在他人,妹妹她也是会第一时间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父母习惯性的挑刺、挑剔,会给孩子带来思维方式和自我认知上的改变,那些伤痛,甚至可能会贯穿岁月,永远烙印在孩子的生命里


原来,孩子被“挑剔”伤得那么深!

 

02

父母的挑剔,耗费的是孩子的心力

 

实际上,大部分的父母与孩子的矛盾,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挑剔他们总是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却忽略了他们本是一群孩子

 

《百家讲坛》赵玉平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孩子走出房间喝水,妈妈问:儿子,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听了后瞬间暴跳如雷:能不能别问了?

妈妈一脸懵的恼怒了:我问问有错吗?他为什么不让问?

 

跟孩子沟通后,赵老师得到了孩子角度的妈妈:

 

妈妈一天好几遍地问作业写完了吗? 

 

并且,如果孩子回答写完了,妈妈会说:写完了就应该在那里发呆吗?你不会再去刷几页题,多背几个单词吗?

 

如果孩子回答没写完,妈妈就会说:没写完就赶紧去写啊,没写完还坐在沙发上发呆?每次都是我推一下动一下,你难道是在给我学吗?真是让人心累!

 

原来,无论孩子怎样回答,迎面而来的都会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日复一日,孩子十分排斥跟妈妈沟通。

 

家长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如果一眼看过去,看到的都是孩子身上的缺点,然后抓着这些缺点不放,不停地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长此以往,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使其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就是很没用,孩子长期处于自我责备的压力状态,从而影响孩子的能量与活力。

 

挑剔、苛责并没有给孩子向上的动力,相反,消解了孩子的热情,最终家长希望孩子喜欢的东西成为了孩子讨厌的事情,离优秀越来越远


 

原来,孩子被“挑剔”伤得那么深!

 

03

家长为什么喜欢挑剔

 

 

第一、对于成功父母的渴求

 

不停内卷的不光是孩子,还有父母

 

在当下的社会,唯分数论依旧大行其道,一切行为的目的,都在于能够取得高人一等的成绩,在这种思想的促使下,孩子的成绩好坏成为了评判父母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就导致了一些父母对完美小孩的过分渴求,一旦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便会产生心理落差。

 

他们常常以苛责的眼光看待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挑剔和嫌弃:孩子的字写得不够好、作业做得不够快、成绩没有名列前茅;起床太慢、动作磨蹭、做事笨手笨脚……渐渐地就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失去了公允的态度。

 

第二、父母代际传递的具象表现

 

如果你没有感受到过父母对你的支持和认可,同样的,你也不懂得如何关怀你的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代际传递指的是父母将自己的能力、特征、行为、观念、发展结果等传递给子女的现象

 

以前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很少投入太大的精力,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了生计上。

 

孩子要么丢给老人带,要么就是兄弟姐妹几个互相帮衬,孩子的感受很少关注,教育方法也是简单粗暴,讲究的就是一个治病下猛药。

 

这就导致,这一代的父母们运用从父辈那里学到的育儿经验已经远远落后版本。

 

面对孩子,很多父母甚至不敢与孩子有亲密接触,因为这是他们不曾有过的经历。

 

往最新的电脑里装二十年前的系统版本,只会是格格不入。

 

最终,他们只能学着父辈的样子,与孩子保持着距离,甚至不敢表达对孩子的满意,他们害怕孩子安于现状甚至是自满。

 

认可孩子这件事,对很多家长来说太过陌生。只因他们也未曾得到过认可


 

原来,孩子被“挑剔”伤得那么深!


04

写在最后

 

放下对完美的执念,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而不是每天挑剔孩子,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用自己理想中的完美标准来苛求孩子,逼迫孩子。

 

要知道,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多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瓦拉赫效应,它告诉了我们:孩子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强点和弱点。一旦找到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教学学者朱永新说:教育,首先必须从看见孩子开始,让孩子站在舞台中央

 

归根结底,孩子才是教育的原点,是舞台的主角

 

作为父母,陪伴他、尊重他、理解他,并学会欣赏他、包容他,接纳孩子的特点和不足,善于发现和欣赏孩子优点,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自信的人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