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为什么体验不到强烈的情绪?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育儿 |
分类: 心理常识 |
问
为什么体验不到强烈的情绪?
解释指向无法忍受的自我保护机制,这种自我保护机制有证据证明吗?
有没有可能这个人其实内心深处是冷漠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前面说一个人内心太过痛苦,所以他出于自我保护表现出好像没有什么情感体验的样子。
我这样解释的前提是他本身的情感体验是丰富的,甚至别人也认为他情感很丰富,很有同情心,但这个时候他体验不到。
从概念上讲,这是情感隔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以保护一个人不至于太过崩溃、太过痛苦。
答
当然,就像问题中提出来的,有些人确实很冷漠,举最极端的例子:反社会人格,这样的人会残害别人、侵犯别人的利益、犯罪,他们不会内疚、羞愧、痛苦,很冷酷、冷漠。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人,但是我想说,这其实也是一种防御。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有人是反社会人格、冷酷无情,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果大家对这个群体有更多的关注,会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在早年成长经历中遭受过很多丧失和虐待,所以他们才会以从小的生存方式---很冷酷地对待别人--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
也就是说,从小遭遇了广义的创伤、剥夺、虐待,没有得到很好的帮助,然后性格逐步扭曲,逐步变得反社会。他们从小就养成了用冷漠的方式掩盖自己痛苦的习惯,这样的方式也造成了性格中的问题,毫无疑问也会给别人带来痛苦。
甚至可以这么说,他们通过对别人施虐、让别人尝试痛苦的方式,来修复自己的创伤,但是往往并没有修复,甚至还会恶性循环。他们感受不到内疚、罪恶感,反而会更加激烈地做这些事。
如果是在监狱司法系统里做心理矫治或专门做心理辅导工作的人,就会有经验:一些反社会的人触犯了法律,需要接受惩罚、改造,也需要接受心理矫治,心理矫治就是从另外一个方向去理解--哪怕一个罪大恶极的人也有非常痛苦的时光。
只有将“外界的限制惩罚”和“走进他的内心”这两条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帮助一个人。
说得通俗一点儿,如果想让一个人在刑满释放后不再走老路,能够真正回归社会,仅仅靠惩罚可能还不够,还是要回到人性本身的部分--理解他。
——摘自《张海音心理咨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