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循序渐进的咨访关系、节制和适度解释(上)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育儿 |
分类: 心理常识 |
神经症水平的案例差不多等同于普通人、正常人水平的案例。人格障碍水平的案例,比如自恋的、极度依赖的,都有各自不同的防御水平和咨访关系模式。神经症也有其对应的防御机制,比如情感隔离、理智化、退行、合理化等。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要给自己找一个督导或者体验师,肯定是先了解,然后不断寻求让我们内心更加确定的特质。比如这个体验师有什么样的受训背景,个性特点是什么,是比较温和还是比较犀利,我们会各种权衡。其实,神经症水平的人就是比较容易纠结的普通人,纠结了就容易体验各种冲突、矛盾。
通常与神经症水平的个案建立咨访关系或者依恋关系,要循序渐进、慢慢来。一上来就很猛,甚至还没有见面就想象关系很近了的方式更适合人格障碍水平,或者更加原始的模式。普通人总要逐步靠近的,因为有很多防御,不太容易打开。对于这种情况,咨询师要比较节制,做适度的解释。
建立严格设置的原因
为了在咨访关系中比较好地呈现移情、反移情,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冲突,特别是接触神经症水平的个案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比较严格的设置。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个案往往是偏长程的,更需要严格的设置,而且神经症水平的个案也容易做到严格的设置。只有在严格的设置下,潜意识中被防御得比较深的冲突,情感才能呈现出来。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设置非常强调单一的咨访关系。双重关系、多重关系会受到某种身份、角色的限制,进而影响探索个案的潜意识内容。设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外在设置,包括时间、频度。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是内在设置,也就是咨访关系、咨询的氛围、态度。设置是建立关系的基本保障,没有设置的基本保障,建立的关系可能就不是咨访关系,很多潜意识的内容也很难看出来。
设置能体现职业关系,或者说咨访关系。我们强调,心理咨询就是依靠关系让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如果这个关系加上太多其他因素,咨询师就没有必要存在,那亲朋好友、同事、师生之间也可以做心理咨询了。但是显然,只有在单一的咨访关系中,一个人才能安心地让别人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找一个咨询师,他跟我们是完全陌生的,我们建立了单一的职业关系,会感觉探索内心是比较安全的,我们可以谈任何话题,他不会对自己今后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因为咨访关系结束,我们和他就没有任何关系了。这是一个非常安全的探索,也是一个界限。如果界限模糊了,许多问题就会被隐藏起来。
在学校工作的心理老师都深有体会。作为学校的心理老师。要给所有班级的学生上一些集体的心理健康课、负责各种心理辅导活动,但是在课后对某一个学生做一对一咨询时,自己既是他的老师,又是他的心理咨询师,双重角色使得处理关系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自已非常理解学生,学生把所有的隐私都坦露给自己,于是自己会身不由己地在学校的其他活动中给他保护。这个学生也会在其他活动中看心理老师是不是给他额外的保护。老师就会混淆:是学生的移情激发了自己的反移情,还是实际上自己就该这么做?
有了设置,确立了界限,就会有人突破界限。突破界限也是一种防御。一般来说神经症水平的个案比较能够遵守界限和设置,当潜意识里非常困难的、有冲突的、让他们非常焦虑的部分被触动时,他们就会突破界限,进行防御。因此,有了设置才更有可能看出为什么一个能够遵循界限的人非常想突破界限。当然咨询师也可能突破界限。
咨询师要节制、维护设置
如何把握设置,如何更恰当地把握可能会突破界限的时刻,体现了一个咨询师的职业素养。咨询师应该有自己的界限。我们从事这个职业,可以得到很多满足,比如获得报酬养家糊口,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被满足,来访者成长会让我们更有满足感。但咨询师需要节制自己的满足。比如总被称赞自己很好、很有水平,好话谁都喜欢听,但要有节制。如果需要不断被人称好才会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那在处理移情、反移情时,就此较容易在无意识中回避攻击、负面情绪,把自己理想化。咨询师也需要节制满足自己的支配性。其实每个人都有支配性,我们感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会身不由己地做一些支配,或者获得掌控感,但在咨访关系中,这样的满足需要节制。
之所以有咨询师这个职业,是因为来访者有心理苦恼,这个苦恼促使他们求助。有了需求,社会就衍生出需要的职业。咨询师要考取资格证书,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可以区别于邻里乡亲之间的帮助,特别是涉及心理的帮助。
居委会人员能起到一定的心理帮助作用,但是真正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深度探索人的内心活动还是要有专业的咨询师和设置。要体现专业身份,我个人的体会是:职业心理咨询师要努力建立并且尽力维护设置,特别是明白职业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有很多局限,不是无所不能的,也不是什么角色都能承担。如果既是来访的咨询师,又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亲友,咨询师全方位介入,听起来好像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一个人,但是最后可能什么都想做,但是最后可能什么都做不好,甚至这些局限会隐藏在无意识中,主观上感觉自己能做好,但一时间觉察不到局限。
设置
设置分为开放的设置和封闭的设置,不同的设置会有不同的心理动力学意义。开放的设置一般都是长程的,往往是半年、一年以上,指双方先谈着看,在咨询过程中根据双方的感受讨论什么时侯结束。其实就是先不定什么时侯结束,如果需要结束,双方再协商。封闭的设置指一开始通过几次初始的访谈和评估确定做多久,三个月、六个月,还是一年。
是否定好时间会让咨访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有明显不同。如果三个月就要结束,那双方在这三个月中就会有紧迫感,比较容易聚焦一些具体的目标和问题。如果一两年才结束,可能来访者会在无形中有计划地呈现自己的内心。
一旦定了封闭的设置,确定好结束的时间。肯定会出现提前结束或者延长时间的情况。这样的话就有机会呈现为什么定好的东西跟期待的不一样,还可以看出很多移情和阻抗;想提前结束是不是因为触及了敏感或不可触及的问题,还是说真的有必要提前结束;咨询应该结束了,可就是结束不了,想延长,是不是因为分离焦虑。封闭的设置还有可能转成开放的设置。其实在实践中,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关键是咨询师要察觉来访者的潜意识意义。
长程和短程
设置涉及长程和短程的问题。长程非常鼓励依恋关系和退行。因为有半年、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访者能比较安心地呈现内心的痛苦,触碰这部分,也有机会和足够的时间处理内心创伤。长程的咨询给重现并修复原来的依恋关系模式提供了机会,当然也因为时间比较长,给人没有明显的目标、缺少张力的感觉。
心理咨询师有时候听到来访者说咨询的目标是个人成长,会很高兴,因为个人成长是终身的,自己不会有压力。其实不见得每个人都要把自已内心的潜意识了解得清清楚楚,很多人允许自己活得轻松一点儿,或者说活得肤浅一点儿,也是放过自己。
在短程的心理咨询中,我们很难期待一个人有勇气触碰内心很深的创伤。因为还没有建立关系就要结束,所以来访者尽量不让自已的情感卷入太深,否则结束会有一定的困难。短程有目标的聚焦,有一定的张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所以长程与短程有不同的心理动力学意义,决定着一个人怎么呈现内心世界,也各有利弊,最后还是由来访者自由选择。
咨询时间
在设置中,每次咨询的时间很重要,比较常见的是一次咨询五十分钟,也有半小时、四十五分钟、一小时、一个半小时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设定,不要每次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定好了每次五十分钟,就五十分钟,不要这次五十分钟,下次三十分钟,再下次一个半小时。
咨询时间不固定,就难以呈现咨访关系的变化,有了确定的时间才能够对照。比如怎么今天感觉时间过得这么快?可能是双方的关系比较近,咨询师被来访者的故事吸引了,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有的时侯感到时间过得慢,说明咨询师很厌倦来访者。也只有设定了时间,我们才有可能检验,为什么有些来访者总是在快结束的时候爆料或者释放情绪。可能因为这是他们内心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非常犹豫的一部分。定了时间,才有可能体验“今天好像没有解决问题,怎么结束”等情绪,才会触及一个人的内疚感,当然这是移情、反移情中常见的感受。
以上内容摘自《张海音心理咨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