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科胡特:不被理解的大师境界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育儿 |
分类: 心理常识 |
初次接触科胡特和自体心理学时,有如下感受:
(1)已经有了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等,还需要自体心理学吗?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家不是提过自体的概念吗?科胡特以自体为重点提出的分支流派,有什么特别价值吗?
(2)科胡特非常强调共情,强调咨询师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支持、包容来访者。这不是更像人本主义吗?那还留在精神分析的阵营里干嘛?还不如像罗杰斯,倒是干脆彻底!
(3)说是自体心理学特别适合自恋的案例,难道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家就处理不好自恋的案例?科恩伯格处理自恋不行?温尼科特处理自恋不行?
......
科胡特的好友曾预测,很多人在刚接触科胡特的著作时会说“那不对”,然后说“那不重要,这微不足道”,最后又会说“我早就知道”。读科胡特,不能只看他的理论和概念,一定要理解他强烈的好奇心和动力,要感觉他表达这些理论时释放的情绪和气场,一定要带着崇敬、呵护、捍卫的心去读。这些,你做得到吗?
科胡特不是那么容易被人理解的。科胡特在其最后的著作《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提到,有人(总体上很支持并赞许自体心理学)误解了他主张的“在被分析者陷入太紊乱的题材前,治疗师必须中止治疗”,他还提到不少人误解他对自体缺陷者的治疗态度和策略回避了分析的深度和完整性。科胡特在书中特别阐述自体的缺陷是可以经由分析特定的自恋移情及突破阻抗修通的。
我仍记得一段关于科胡特演讲的视频,那是他去世前几天在自体心理学大会上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他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观点被人误解。他显得很不开心,语重心长的反复说明:“你们怎么就不理解我的独到之处和良苦用心呢!”他的不开心,你懂吗?他像一个很不开心又很认真、执着的孩子,一个人孤傲地向前走,克服种种挑战,忍受痛苦,经历辉煌,获得深刻的人生,而普通人只能肤浅地快乐、妥协着......
观看视频的时候,我好想让他开心一点儿,最好做点儿什么让他满意,但感觉自己可能永远达不到他的标准——“不含诱惑的深情,没有敌意的坚决”“恰到好处的挫折”。科胡特说婴儿需要母亲眼中的光芒,婴儿希望母亲对他所做的一切、所是的一切都激动兴奋。婴儿需要无条件的爱:我希望母亲认为我做的事情都是美妙的,不管我做什么。大师的境界啊!我等凡夫俗子只能仰视、膜拜。
现在我已经不再纠结科胡特的哪些地方不同于他人。我想,走近科胡特的生平,走进他的内心,引发自己内心的共鸣,比学习自体心理学或其他理论更加重要。理论、观点和别人的有多大不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独特和执着地追求,以求尽可能地帮助来访者。咨询师可以更努力、更敏感、更积极、更负责地对待来访者,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或者我们自己对待自己。
这是苛求吗?这是理想化吗?其实这是现实可行的努力和追求!精神分析师永远没有止境的,我们要不断地把理论和实践推得更高、更深和更广。
——摘自《张海音心理咨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