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社恐人,到底是怕什么?

标签:
心理健康情感 |
分类: 心灵保养 |
所谓不害怕,并非胆子大。人人都会对某种东西恐惧,恐惧是生命原初的底色。有人怕黑、恐高,有人怕猫、怕蛇,有人密恐、晕血,有人恐婚恐孕,有人说自己是社恐、或是有选择困难症等等。
据研究,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都有恐惧症,这是一种无来由的、非理性的害怕,人的本性无法抗拒。不过,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点是:恐惧正常,不合逻辑的恐惧才是病。
在我们当今开放的社会中,最经常涉及的就是社交恐惧症。年轻人彼此交谈中,“社恐”一词频繁出现:
——“出去玩吗?带你见个朋友。”
——“不了,我社恐。”
事实上,能够直言说出自己“社恐”的人,只是缺乏社交经验、社交技巧的社交焦虑,或者是朋友间婉拒的借口,还达不到“社交恐惧症”的程度。
所谓“社交恐惧症”,是指对特殊的人群产生强烈恐惧紧张的内心体验,以及出现回避反应的恐慌症,又称“见人恐惧”。社交恐惧症的根源是,个体因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产生恐惧的心理。
除个别患者以外,社交恐惧症的症状表现,只出现在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独处时则没有恐惧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在一对一的社交场合中产生强烈的不安,不知道说什么,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过于紧张至脸红,甚至还会出现口吃。
社恐人,到底在害怕什么?其实,社恐人,在害怕自己!
看起来,他们是对某些人或某些场合的排斥,实际上是朝内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排斥,感觉自己在他人眼里是个可笑、滑稽的“小丑”。可能站在他们对面的人毫无察觉,但“社恐人”已经陷入泥沼,无法自拔,此时社交的真正意义已经消失了,变成了他们自我的“照妖镜”。
当一个人陷入了对自己的排斥当中,这几乎是无解的,这种心理困境会激发一种强烈的神经症冲突,伴随明显的紧张、恐惧、脸红、出汗、激越,甚至逃跑。
可是,自己对自己的不喜欢,怎么逃得掉呢?社交恐惧引发的内心痛苦、羞耻感、自我否定,以及自我憎恶,是旁人无法想象的。
那么,如何避免社交恐惧呢?病因是不安感,只要找到能消除不安全感的“药”即可。
现实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不要妄想控制别人和一些事情。弄明白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可以控制的,控制我们能控制的,这样能减少不安的感觉。
不要对完美人设有疯狂的执念,追求完美不能带来安全感,反而加重不安感。
要分清事实和假想,比如小明假想同事们知道自己敬酒时容易紧张,大家会嘲笑他。这样只会加重不安感。下次碰到一样的事情时,会更加紧张,又加强不安,形成恶性循环。可是事实是,同事们可能都不会在意这件事情。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从舞台中抽离出来,觉得其实别人并不在意我。这样能如释重负,轻松应对工作生活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