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关系中划分边界,孩子更独立!

标签:
心理教育育儿 |
分类: 亲子教育 |
有人说, 养娃的过程,比起关注和投入,真正考验的是爸妈的“定力”。
她很怀疑自己撒手不管,家里的“熊”孩子更要“上房揭瓦”,但还是决定试一试。
深以为然。
作为父母,不仅要承担工作、生活的重压,更常常因为孩子的问题慌了手脚。
而且越想帮孩子解决问题,越是被孩子当“敌人”,偏偏和自己“对着干”。
可童年正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期,难道要放任不管吗?
别着急,听听阿娟的故事,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个新的视角。
阿娟觉得,仅孩子上学这两年,自己老了不止十岁。
她家小宝几乎事事要她操心,就连早上穿反鞋子出门,也要中午回家等她发现;而且性格特别懒散,躺在床上吃薯片,吃得到处是碎屑,怎么让他收拾都不动;更别说学习习惯,不是作业拖延,就是考试马虎,导致她频繁被找家长。
阿娟每天要跟在孩子后面收拾卫生,又要监督孩子学习,时刻承受“愤怒又无力”的情绪消耗,还要控制自己不崩溃。
“有一次陪小宝做数学题,磨蹭一小时,做对不到三分之一!我当时恨不得撕了作业本……”
可各种方法都试了,孩子不仅没变化,和她的关系也越来越差,还能怎么办?
阿娟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局者迷」,紧盯孩子的表现,忽略了背后的动力。
孩子生命刚开始的几年,几乎全部依赖父母。这会导致父母和孩子都形成一种心理惯性:父母要帮孩子解决问题。
这种“照顾与被照顾”的亲子关系模式,不仅压缩了父母的生活空间,也阻碍了孩子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
来到孩子的童年期,父母要完成的核心动作不是亲力亲为,而是要学会放手。
她很怀疑自己撒手不管,家里的“熊”孩子更要“上房揭瓦”,但还是决定试一试。
看着床头刚贴好的球星海报,尝到了自己做主的“甜头”。
学习上也更加用心,自己制定目标,黏着她达成就兑换礼物,眼神越来越坚定了。
学习上也更加用心,自己制定目标,黏着她达成就兑换礼物,眼神越来越坚定了。
其实阿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在亲子关系中划分边界,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
而孩子在应对家务、学业等过程中,自然长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因此,家庭中真正健康的互动关系,就是界限适中。这会让人既有归属感,同时又保持个人独立。
因此,家庭中真正健康的互动关系,就是界限适中。这会让人既有归属感,同时又保持个人独立。
对亲子关系而言,尤其如此。
有了边界,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对学习和生活能够控制的部分,承担责任,走向独立;
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的边界和约定的规则,在合作与分享中,和他人建立连接。
父母需要抓住孩子心理发展关键期,培养孩子独立、合作的人格品质。
只有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具有问题解决能力的个体,才能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只有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具有问题解决能力的个体,才能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前一篇:所谓的高自律,都是“自我PUA”
后一篇:人的“心理氧气”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