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养育:养育你心目中那个“理想的孩子”

(2022-08-27 15:33:42)
标签:

心理

育儿

分类: 亲子教育

“如何让孩子自信?”在养育过程中,类似的问题: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让孩子坚强?

……


问题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这意味着父母期望自己的需求由自己的孩子来满足。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谁有情绪,谁的问题。问题中双方都有情绪,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他们理想中的孩子,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孩子因为自己的感受被忽视而产生情绪。


家庭养育:养育你心目中那个“理想的孩子”


从观察者的视角看,提类似问题的父母把自己活到了未来,所以,内心充满了焦虑,即为孩子的未来操心。孩子作为父母情绪的直接接收者,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焦虑,但当下他们的能力暂时无法满足父母的需求,那么孩子只能在心理上折磨自己。


01

为什么你的孩子不能如你所愿?


1、你和孩子活在两个世界里。


父母与孩子身处不同的时代,如果父母用过去的观念来教育孩子,孩子只能邯郸学步。


父母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碌与期望,孩子在父母的世界里找不到让他感觉舒服的位置,他内心其实已经十分恐慌,但这时如果父母仍然只是盲目地期待孩子的未来,完全看不到孩子当下的彷徨,那么无奈之下,孩子只能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将大门关上。


这时,你可能会莫名其妙,认为自己是在为孩子好,为什么孩子却要这样对你?


就像我们这一辈,有的听父母的话好好读书为了考进单位;有的进了单位,工作了很多年,突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坐在“这把椅子”上?小时候,有的孩子想学艺术,父母会阻止孩子的选择,因为担心学艺术未来不好找工作

……

这些现象都与父母的经历息息有关,他们经历了进单位,拿“铁饭碗”的年代,所以,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孩子如果和他们一样的话就是“安全”的;而孩子的选择,他们没有经历过,所以他们的潜意识会让他们莫名奇妙地想象出各种“危险”。


心理学家:“恐惧来源于大脑对未知的想象”,当一个新鲜事物出现,如果人的认知中没有找到对应模型,那么人就不知道怎么应对,进而促使人内心的恐惧产生。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改变,因为改变需要面对太多的未知,而未知意味着风险。


如果父母因为担心,只用过去的经验来养育孩子,那么,无形中就与孩子活成了两个世界。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一直用“世袭/继承”的方式延续着文化,我们在前辈的经验上,继续累积着经验,代代相传。


这不但形成了我们的优势,也形成了我们的劣势,优势在于我们的文化积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劣势在于这样的文化积累方式使我们慢慢失去了突破的能力/创新的勇气和创造的能力。


家庭养育:养育你心目中那个“理想的孩子”

2、你在自我催眠,也在催眠孩子。


“催眠”就是你在某一环境场中,被某一个观点或者某一类观点反复熏陶,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就会把你所听到的这些东西一一内化成为你的信念。从意识进入你的潜意识,指导你的行动。


人有自我催眠的能力,也有催眠他人的能力。比如:民间流传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习成绩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学历等于能力”

……


这些观念或多或少都成为了影响教育方向的因素。中国教育经历了不同时代下,认知不断觉醒的过程,而有的旧观念能被代代相传至今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潜意识“催眠”。


催眠是一种无声无息/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你的大脑锁定对方为权威,那么“这个权威”所传递给你的信息,就会被你的大脑归一为对的信息,久而久之,这些信息会内化成你的信念。


近年来,对人的神经可塑性的研究有了许多发现,比如:盲人的脑部视觉神经受到破坏,那么,在一段时间内他的大脑会自动形成新是脑神经回路,让这个盲人适应当下的环境。也就是说,在内外环境的相互影响下,我们的大脑随时都在发生着生理性的适应性变化。


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大脑执行功能技能的高级区域将经历明显的可塑性时期。


尽管成年后,这种可塑性会降低,但是这种功能是不会消失的,所以,不论是成年后,还是未成年,每个人都有持续性学习的可能。


人们在面对权威的观点时,会不自然而然地进入“接受”状态,因为处于对权威的信任。所以,对于孩子而言,养育者和老师就是他们身边最近的权威,养育者和老师的认知就会成为孩子当下认知的“天花板”。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市面上有那么多的书籍和文章都在写“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语言直接反映了父母的认知,你怎么想的,你就会怎么说和怎么做;你怎么说和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学。


在未成年阶段,父母的语言就是孩子的“养育环境“,如果父母的认知里,相信孩子是自信的,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逐渐发展出自尊和自信;如果父母的认知里,习惯性地评判孩子是不够自信的,那么孩子一定会越来越朝向不自信方向发展。


你的期待,正在给你的孩子贴上“不自信”的标签,你反复地质疑孩子时,你的言行就会不断地按照你自我催眠的认知去行动,孩子也正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被逐渐催眠了。


 

家庭养育:养育你心目中那个“理想的孩子”

3、你的想法来自于大脑。


在家庭教育课程中,老师会跟我们说:“与孩子相处时,多用心,少用脑。“


用心的时候,你是在用身体的五感感受孩子的情绪,在心理学里我们叫它“共情“,在共情的时候,你可以更加准确地感受孩子喜怒哀乐,这时你表达出来的语言出自于内心,孩子可以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和关爱;用脑的时候,你已经关闭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用脑思考出来的结果一般都是你的个人评判,也就是,你是在用你过去的经验和主观意识”测量“孩子的表现,孩子感受到的可能只有冰冷的语言。


心装的是情感和感受,而脑装的是记忆和知识,脑能装下的知识极其有限,知识有时效性和局限性,如果只会用知识和记忆来处理问题,一般会进入框架思维的循环当中。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你是不可能用导致问题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


除非你能够站得更高一点去看到问题的全貌。李松蔚老师在《5%的改变》里也有写到“人们通过看到问题的方式创造并维持问题。”我们越想要快点打破这个僵局,却在局里越困越僵。


如果你一直在用脑处理所谓的“孩子的问题”,如果你一直在用脑企图建立起好的亲子关系,那么正如上面说的那样,你正在用导致问题的思维解决问题,那么,问题将永远是问题。


家庭养育:养育你心目中那个“理想的孩子”

02

如何才能得偿所愿?


1、不再想要改变孩子。


电影《心灵捕手》中主人公威尔在麻省理工做清洁工,他在外人眼里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少年,打架滋事/喝酒/性情暴躁/不可理喻

……

但同时,威尔在数学方面天赋过人,他因解开了学院教授留在黑板上的“世纪难题“,被教授邀请和他一起工作,但威尔经历过黑色的童年,创伤使他无法信任任何人,甚至是自己,因为自卑威尔采取嘲弄讥讽,故意把所以人推开。


直到威尔遇到心理咨询师尚恩,尚恩很善良,也很智慧。面对威尔对他一次次口无遮拦的言语攻击,尚恩像一个结实而又耐受的沙袋,稳稳地在那里,任威尔怎么攻击,他都接纳住威尔的逆反,并且回馈回去的是善意与关注。


威尔逐渐在尚恩这里感受到了安全,在创伤中建立起对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父母比孩子年长,经历也多于孩子,那么,父母能否在情感上成熟于孩子?情感成熟的父母能够内化掉孩子的叛逆,不带敌意,温和而坚定,面对孩子的不成熟言行,他们能够像结实耐受的沙袋,懂得孩子的情绪,又能回馈温和与坚定。


《此念》对王昱珩的采访,王昱珩:“滥用教育和错误地学习,还不如虚度时光。“


当父母不再想要改变孩子,回到接纳与联结,奇迹才会开始萌芽。


2、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他们,等待他们。


过去的教育让我们一直活在错觉当中,以为学习就是为了适应现实,如果教育只是为了适应现实,那么人的思想就已经被束缚起来了,很多事情不敢做,很多方法不敢尝试,担心出错/担心失败

……

教育应该是给予打破现实的力量,是用一颗通透的心唤醒另一颗心。如果你还在为养育孩子焦虑,那么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玩耍,问孩子你喜欢玩什么?你想去哪里玩?把主导游戏的权力交给孩子

……

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题目是《母爱的本质》:“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么就能满足孩子的全部需求。”

陪孩子玩,是在脱离焦虑的状态中,用平和的方式深入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用一种符合人性的,充满愉快的情感引导,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表达情绪情感。


在玩耍中不但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还能训练语言表达/聆听沟通/规则制定/情绪控制/情绪感受等能力。


家庭养育:养育你心目中那个“理想的孩子”

3、让孩子找到他自己。


给孩子多一点的时间,孩子的成长,不单是为了看到他长成一个成年人的样子,更应该等待他找到他自己。


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特点,每个孩子身上和灵魂里都具备他自己的特点,就像花园里种的花,不同种类的花,不可能在同一个季节开放,唯有相信与等待,等待属于他/她的花期地到来。

引用《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的话:


“看这棵树,可不是我高兴就能让它开花,时机未到我也不能让它结果。”


“即便如此,但无论你如何左右,这种子终会长成桃树,你也许想要苹果或者橘子,但你能得到的只是桃子而已。”


我们能做什么?


“需要相信。“


让信任成为你的信念,正念的语言成为你的习惯,欣赏孩子的独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