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光案例】我的人生妈妈说了算

(2022-08-14 08:42:47)
标签:

心理

情感

教育

分类: 阳光案例

倾诉人:晔(化名) 女 32

 

采访人:洛报融媒记者 闫卫利

 

咨询师:孟怡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晔个头不高,身材微胖,扎一个松散的马尾。交谈中,她两眼无神,十指交叉,两个大拇指时不时地互相摩挲。

 

1 、妈妈对我管教严苛

 

从小到大,妈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在学习上对我高标准严要求。

 

我上小学时,成绩不能低于95分,否则回家要面对一张阴得可怕的脸。

 

妈妈是一名社区基层服务人员,她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地读书,跳出农门,但因为没有人脉,职业也没有上升渠道。

 

所以,我出生后,她就把期望放在我身上,希望我学业有成,出人头地。

 

妈妈给我报了奥数班、英语班、舞蹈班等,我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我想看电视放松一下,妈妈不允许超过20分钟;我去找同学玩,妈妈说要半个小时之内回来……

 

爸爸要么愤怒地跟妈妈争吵两句,要么压着火,躲到一边去。

 

爸爸没有话语权,我只能在妈妈的高压下一点点长大。

 

【阳光案例】我的人生妈妈说了算

2 、谈恋爱遭遇背叛

 

在妈妈的一手安排下,我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了。

 

留学那几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不再刻苦学习,谈起了恋爱。

 

我喜欢上同学涵(化名),他也喜欢我,大三时,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陷入爱情漩涡的我们很投入,把彼此看得很重要。

 

我上课不能接涵的电话,他很抓狂,一见面就逼问我:“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跟谁在一起?”我们经常为此吵架,他甚至情绪激动得要跳楼。

 

涵动辄用生死来表达对我的爱,让我感受到一种束缚和恐惧,也让我感受到他对我刻骨铭心的爱。

 

可是男友的脸说变就变。有一天,我撞见涵跟一个女生约会,怎么也不相信眼前这一切——一个为我要死要活的人,怎么可能转身爱别人?我崩溃大哭,涵却告诉我:“跟你在一起,太累了。我们分手吧!”

 

【阳光案例】我的人生妈妈说了算

3 、妈妈催我跟相亲对象结婚

 

这件事对我打击太大了,我失魂落魄,茶饭不思,失眠严重,短短一个月就瘦了20多斤。那时候,妈妈要我考研究生,但我哪有心情备考。

 

后来我实在扛不住压力,把我的遭遇向爸爸和盘托出。爸爸安慰我说:“考不考研无所谓,晚点儿毕业也可以,别太逼自己,调整好心情再说……”

 

在爸爸的鼓励下,我有了一丝勇气,勉强毕业。

 

得知事情真相后,妈妈跟我断了联系,我想跟她视频聊天,她躲开了,我给她留言,她不回。

 

毕业后我回到洛阳,妈妈还是对我冷若冰霜,刚见面就问我:“你计划在家待多久?什么时候考研?”我不敢说我不想考研,弱弱地回答:“我调整一下状态,就去找工作……”

 

没过几天,妈妈让我去相亲,说给我物色了一个很不错的对象。我不想见,但一看妈妈阴沉着脸,我无奈答应了。三个月后,妈妈说:“看你们相处挺好的,那就赶紧结婚吧!”

 

【阳光案例】我的人生妈妈说了算

4 、妈妈又逼我考研

 

我愣住了——我还没从上一段情伤中走出来,怎么可能这么快爱上另一个人?按照妈妈的作风,我要不答应,肯定要面临一场狂风暴雨。反正我已经这么难过了,那就让她开心,随她安排吧。

 

我出嫁了,老公根本不像妈妈说的那么好,他爱喝酒,喝完酒就撒酒疯,甚至掐我、骂我。

 

我找各种理由回娘家,妈妈不但不安慰我,反而板着脸说:让你结婚,就是让你先完成婚姻大事。现在你先别考虑要孩子,抓紧时间考研!

 

听到这句话,我特别绝望,我的人生一直都被妈妈操控,我永远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爸爸偷偷带我去看医生,医生给我开了抗抑郁的药,可吃药的效果不太好。我一边偷偷吃药,一边面对妈妈逼我考研的压力,我不知道这样的人生该怎样继续下去?

 

【阳光案例】我的人生妈妈说了算

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本期案例中晔(化名)的经历,加上她和母亲的相处模式,让人看了之后感到窒息。我们来看看晔与妈妈关系的一些特点。

 

一、在妈妈的严格管控下,晔确实长成了一个乖巧的女儿,学习成绩也不错,成年后却发觉自主能力很差,心理上对妈妈还有很多依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晔尽管已经成年,其实还和妈妈处在“共生”的状态。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说过:“6个月前的婴儿期称为正常共生期,之后的都是病态的。”

 

二、不论多大的孩子都会与父母保持情感的联结,但是如果孩子的人生抉择大多取决于父母的意志,孩子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成熟。

 

马勒指出,孩子从6个月到3岁,已经有了基本的自我意识,要完成与养育者“分离”的任务,为之后的“独立”做好铺垫。

 

这个时期如果没有完成“分离”的任务,孩子长大后在走向个体化的过程中,就无法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

 

每个无法做自己的孩子,不论物质多么富足,内心都仿佛有一条大锁链无法挣脱。这也是晔痛苦的根源。

 

三、让孩子与原生家庭分离不仅是孩子的必修课,更是我们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1.不要过多地控制孩子。腾出空间让孩子做自己,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

 

2.对孩子的爱要建立边界。父母可以无条件地爱孩子,但是对孩子的爱要建立边界,对孩子的管控也要拿捏分寸,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爱的滋养,而不是被管控的窒息感。

 

3.把孩子还给孩子自己生命最大的价值,就是听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内心的指引做出选择。无论选择或大或小、是对是错,生命都会因为可以自主选择而绽放光彩,一个人才能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因此,父母最好的爱,是把孩子还给他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